注册  |  找回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员空间 > 精选文献 > 精选文献

“铁公精神”永远是文艺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间:2014-10-13 09:49:09 来源:

“铁公精神”永远是文艺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建昌

 
2014年9月6日,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级土木工程师、著名书画家、词人曹鼎(大铁)先生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曹大铁先生对文艺事业发展的杰出贡献,追忆曹大铁先生平凡而光辉的一生,特撰此稿,以告慰他在天英灵。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作为现代常熟文化史上并不多见的多能奇才的大铁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铁公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文艺界与学术界。
那么“铁公精神”是什么呢?我们要纵观他的艺术思想、创作成就、高尚品质和历史贡献,客观公正地看待大铁先生的一生。笔者认为,“铁公精神”是一种丰厚的文化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铁公精神就是敬业乐业,争创一流的自强品格
铁公精神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是一种求实态度,更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品格。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道出了热爱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石的哲理。热爱能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对事业的完美充满渴求。换之言,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你的人生态度。大铁先生无论是在求学时还是踏上社会工作后,始终坚守科学精神,有一种真诚的、虚怀若谷的问学态度和求学精神,都是学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不计艰险、不计功利,始终一丝不苟地朝着认准的目标努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他于1934年就学于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的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1940年毕业(其间三载因日寇侵华而避难)。毕业后又进入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国立暨南大学,专攻土木工程结构力学及数学等学科。他就读之江大学时,读通英语;又曾从语言学家方光焘学日语三年,因通日语,曾翻译日语书《船房夜话》。一年后,取得了土木工程师资格,供职在上海一所营构。抗日战争爆发时,大铁先生正当青春年华,目睹强敌入侵,山河破碎,九州离乱,国脉如缕。这个时期所作诗词书画,颇多慷慨情绪,充满爱国主义思想,鼓励前方将士浴血奋战,讴歌中国人民神圣抗战,倾诉对侵略者的愤恨。抗战胜利后,与义兄张葱玉、谭敬两先生合营工商业,出任要职。1947年“国民政府”官吏贪赃枉法,走向穷途末路。大铁先生一朝猛醒,尽弃所有,归隐故里,他把笔墨与生命熔铸在一起,品味作品中潜藏的内在精神力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传奇艺术人生。
争创一流,让踏实肯干的人才有资格摘下成功的甜美果实;争创一流,让埋头苦干的人跑到终点而取得成功的奖杯。1950年,大铁先生接受国家林业部之聘,出任林业部直属浙江杭州化工总厂总工程师。由于精通外语,他的工程结构设计常能引进外国先进理念,在安徽工程设计界颇有名望。1952年,又被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海军部从事该部的工程建设,专门负责防浪堤及海军码头的工程结构设计。1955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内地建设,于一月赴安徽省建委任职,并被借调到合肥市建委任总工程师。在任上,他曾发表《铜砼薄壳结构探讨》等学术论文,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完成了许多重要工程,如安徽淝河大桥、安徽大厦、合肥11层钟楼大厦、安徽省第二纺织厂。合肥市区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江淮大戏院、长江饭店等,都是由他主事设计及施工的。还主持了塘串河大桥、梅山大桥、砀山葡萄酒厂、徐州大剧场、安徽拖拉机厂等工程的结构设计。当时,由他所创的“五十四米钢筋砖烟囱结构”被国家评定为全国通用的部颁设计标准,推行全国,因而后来被推举为安徽省政协委员。
二、铁公精神就是勤劳俭朴、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
勤劳是不怕艰辛的一种实践态度和品格。爱心是空旷田野中的一声呼唤,使心灵冰冷的人得到温暖和欣慰。大铁先生的祖祖辈辈勤勉劳动,勤俭持家,待人宽厚,团结友善,深得四邻八乡的夸赞。1916年生于常熟西郊小湖甸湖庄富家的大铁先生,先世“富不忘俭、贵而能勤”,成为元末巨富,曾斥资重建名刹大慈寺。祖上经营渔业,开商行。父亲曹菊生喜爱藏书,与旧山楼主关系密切,曾购得赵氏《旧山楼书目》。大铁先生受家庭的熏陶,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视为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增强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诚然,今天我们倡导艰苦朴素,并不是像过去那样吃糠嚼野菜、穿补丁衣。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单纯指对物质财富的节俭,更上升成为一种精神境界,就是要求我们从国情和家庭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适度消费,不盲目追求“名牌”,不大手大脚,奢侈浪费,从节约一分钱、一粒粮、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在大铁先生看来,节约就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朴素永远不会过时。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节俭,处处精打细算,从不乱花一分钱,从不浪费一粒米。他的理财观点是:钱要用在刀刃上。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是他已经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现在经济条件虽然好多了,但他依然还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美德。有时候孙辈们吃饭穿衣有铺张的苗头,他都要批评几句。吃饭的时候,他甚至连剩余饭菜都不舍得倒掉。他的财富正是在 “从不 ”中得以积累,难怪有人以“春夏秋冬一件衣,东南西北两条腿”调侃他的平常生活。
智慧源自善良,善良就有大爱。大铁先生在大爱面前从不糊涂、毫不吝惜,把大爱作为无私地奉献,牺牲着自己去成全他人。他是个具有善良之心,又有人文大爱的大好人。在他眼里,善良是失意处的一句安慰,痛苦中的一丝爱抚,无助时的一点支援。人们之所以渴望善良,是因为善良的人有“大爱”,大爱可以生生不息,可以地久天长,可以感天动地。1946年在北京的张大千因购9卷古代名画,手头缺钱怎么办?,他第一个想到的是大铁先生,于是电告大铁先生“有急用,速寄一千万元至颐和园听鹂馆”。大铁先生二话没说,立即兑售黄金110两汇去,以解恩师大千燃眉之急。这感人的一幕让人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因而遂有“曹大派头”之雅号。
三、铁公精神就是刻苦好学、勇于创新的可贵品性
品性自励铸大业 心中有爱天地宽。吃苦耐劳是人的一种品质。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在人生的旅途中,陪伴你克服困难,走向胜利。大铁先生从小就肯于吃苦,以苦为乐,在苦中体会出快乐和幸福的滋味。童年勤奋好学,即善作文,稍长知声韵格律。读书家塾十年,始入学校。青少年时期受业三师,学诗于杨云史,学书于于右任,学画于张大千。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砥砺磨炼、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执着追求。还经常教育他的弟子: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创新是一种文化得以赓续和光大的必由之路。他发扬善于继承、善于借鉴、勇于创新、不囿窠臼的精神,把“师古人”的功夫作为提升本领而“师造化”的基础,“师造化”又给他带来艺术上的革新创造,使“师古人”的所得大有用武之地而充分施展。1940年毕业于上海之江大学土木工程系。他毕业后曾经在上海经商贸易得手大赢,收藏书画古籍,收购名人废园,结友会文,重情重义,所以诗词集中有许多抒写友情友爱的作品,有暮云春树之思念,有黄垆旧址之伤逝等等,在文人墨客中留下很好口碑。
书林妙品,艺苑奇观。大铁先生17岁从于右任学书法。于右任以草书名满天下,在中国书法史上,于右任先生无疑是一座时代灯塔。他在于师六十、七十寿诞时,分别呈词《满庭芳》和《八声甘州》,推崇备至于师书法。他从于师草书入手,后更学元代倪云林书体。大铁先生的一手行草,书界叫绝。在安徽合肥,书《廉泉亭记》立包公祠前,书《包孝肃公传》立包公墓园内;在常熟,沙家浜、虞山剑门、兴福寺、四高僧墓、维摩寺,都有其石刻书法。他的各种书画题跋,更是数不胜数。
诗风词格,胸中狂飙。青年时期仰慕古风的大铁先生,所作乐府诗歌,情意隽永、词藻丰美,追迹魏晋齐梁,名书法家邓散木曾书写其中的《渺渺词》30首。他在创作上更注重于词。钱仲联先生也称他“君之作,词胜于诗”。自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大铁先生词的创作未曾中断过,创作数量很多,其中大多数散失,《大铁词残稿》仅收搜寻所得的词调100目675首,故称“残稿”。他的《贺新郎》一调,连写67首,其篇制之大,在我国词史上,是自陈维崧作此调133首后,所未曾有过的,是公认的当代重要词家,成为美国纽约四海诗社终身社友。1987年5月,他与钱仲联、程千帆、徐邦达、谢稚柳、唐云、陈从周等人一起,被中国作家协会评为“当代旧体诗词十大作家”。 
长篇歌行,笔底波澜。大铁先生的长篇巨制,动辄数百行数千言,大都序注本事,又数千言,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他的《富乡歌》、《丹青引》、《善哉行》,都在300句至400句之间,比吴梅村《圆圆曲》80句长得多,甚至比乃师杨云史242句《长平公主曲》、292句《天山曲》都要多,从歌行体诗的篇制上看,古今罕见。1993年,大铁先生自编旧体诗词总集《梓人韵语》,以深邃的思想之光和精湛的艺术作品,把中国诗词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度,震动中国文化界。还有《中国山水画流派概论》、《张大千诗文编年》等隽永艺术魅力的作品,给人们以美好的愉悦和理性的启示。 
四、铁公精神就是充满快乐、不畏逆境的高贵品质
古人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只要有快乐的心态,你就会从最平常的日子、最琐碎的事情里体味到快乐的滋味。逆境是炼就人们那非凡的头脑的火炉,就是通往成才之路的阶梯。大铁先生的人生经历,足以证明“幸运固然令人羡慕,但战胜逆境则令人敬佩”。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非是为了使自己充满快乐而已。学会快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其实每个人都有感情的波动,每个人都会有脆弱和坚强的一面,苦乐全凭自己的判断。大铁先生心地善良,心态阳光,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把乐观作为生活修养来对待,他总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事实上,人生苦短,怎么过也是一生,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自己的快乐远远能胜过更多的财富。他把快乐当作人生的最大财富,当作是对自己的热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宽容。心态阳光,虚怀若谷,真诚地与人相处,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始终充满快乐和自信,坚信生活的美好。在现代常熟文化史上并不多见多能奇才的大铁先生,做人却很低调,《梓人韵语》出版后,亲自登门递赠,对晚辈受赠者也亲笔在书扉页处题称“吾兄教之,弟大铁呈”;他宽厚待人,和蔼可亲,绝无架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大铁先生中年以后连遭挫折,坎坷多难。1957年,“反右” 运动席卷全国时被错划为“右派”,甚至入狱,十年浩劫中又多次受到冲击。还被扣上“美蒋大特务”、“张大千的黑弟子”的帽子被关进“牛棚”。他在国内的亲朋好友、学生等广遭株连,人数达160多名,遍及全国各地。这一事件风波,使大铁先生伤心自疚,痛苦不堪。但他始终不怨天怨人,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最重要的是他有信心,有恒心,有勇气,有毅力,即使眼看山穷水尽,仍要想到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文革动荡时代结束了。拨乱反正的汽笛鸣响,社会主义的航船修正了偏离的航道。此时的大铁先生终于平反昭雪重见天日,摘掉了“右派”、“反革命”帽子,接着退休。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回到家乡后的大铁先生,是常熟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常委,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大铁先生闲时做诗作画会友,也稍稍操起收藏旧业,萧条冷落了多年的门前,拜访者又接踵而至。他的几个弟子,现已成为常熟书画界中坚。
五、铁公精神就是执着追求、厚积薄发的操守品行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大铁先生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缔结出丰硕喜人的成果。他早年师从于右任、张大千等名家,能书善画,喜爱收藏,精于鉴定,尤其对旧体诗词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集诗人、书画家、藏书家、文物鉴定家、土木建筑家于一身的奇才。大铁先生逝世后,他的弟子们发起组建了以他书斋名命名的“菱花馆艺文社”,以弘扬虞山文化和“铁公精神”。大铁先生深远的艺术境界、高尚的思想品格、不懈的艺术追求,使他在中国文艺界享有崇高的声望,为后人所深深敬仰。
画坛有道,艺境无边。大铁先生自19岁在苏州网师园拜师张大千,到68岁时接到大千师在台湾临终前嘱家人赠寄的画集,50年师生之谊历久常新,传为画坛佳话。他虽自谦画不如诗词,但毕竟是大风堂弟子,是上海大风堂同门会副会长,且有长期临摹古人名画的扎实功底,其作画自有大千气派,多巨幛长卷,气势逼人。《虞山林壑图》长卷、《莲塘图》丈五匹巨幛、《为瞿秋白纪念馆作朱竹白石图》巨幛等均为代表作。他有勤奋作画的习惯,据自记,1964年返里后,“损眠忘食,百日之间,叠作山水,花鸟、人马四十五件”,由此可窥见他作画的横溢才气。大铁先生在“文革”时期一次即被抄没自作画130余件,可见他作画并不算少。据艺术品拍卖界人士说,大铁先生散落在民间的一些画作,现在很有市场,价格不菲。
热爱收藏,见证奇迹。收藏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份朴素的情怀,能够保存生活与历史,见证世间万物存在。大铁先生爱好收藏,尤爱藏书,目睹一张张纸质资料,想像在收藏世界里多姿多彩、缤纷绚烂,那褪色的记忆,怀想时光感触,充斥着心田,被誉为“常熟末代藏书家”。他藏书有家庭渊源,因为父亲喜欢收藏。他本人古文底子极厚,又精于版本目录之学。其藏书继承虞山藏书派传统,注重善本,宋元刻本外,多数为明代刻本、稿本、孤本,价值高,数量也不少。据其《半野园曲》本事注载,被错划右派时,“善本图书四百二十六目,名画廿七件,悉数没入公库”。经反右、文革,尚存善本一百五十三种。大铁先生对乡邦文献和常熟藏书家旧物的收藏极为注重,他藏有钱谦益的手稿本、冯简缘写定本和翁同和批校本等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有的还是稀世珍品。他除藏书外,还藏名人书画。
精于鉴定,辨识真伪。古玩字画收藏之风日盛,收藏爱好者们不惜砸下重金,只求"淘"到真宝贝。但文物到底是真品还是赝品?很少人能看出门道,更多的人选择依靠专家鉴定。大铁先生见多识广,精于鉴定,与国内文物鉴定泰斗级大师交往甚密,多有切磋。常熟名流、93岁曹仲道老人言大铁先生“涉文史,即识版目录,能别宋元抄校是非,尤精鉴书法名画,遇其善者,他人方眩惑迟疑,大铁立许巨金,满鬻者望而得之,其果决如此。”此话并非夸饰溢美。大铁先生《江城子·赠陈叔通先生》记一事:抗战初大铁先生到杨无恙上海寓所访杨,见案上放清代画家金冬心、罗两峰梅花图卷各一,观后曹说此为赝品,杨则以为真品,斥曹武断。正在争论之间,屋内一老者起立,赞扬曹独具慧眼,说杨判断错了,经介绍始知此老者是陈叔通,此二图是他的藏品。
综上所述,在常熟乃至中国的当代文化史上,大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前辈名人,他给中国、给故乡留下的文化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正放射着新的时代光辉。大铁先生遗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弘扬传承,实实在在向他学习并努力践行,这将是我们对他最好的缅怀与纪念。 
让“铁公精神”永存我们心中!

相关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