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找回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社员动态 > 社员动态

情寄笔墨写丹青 王建昌

时间:2016-07-30 09:32:15 来源:

情寄笔墨写丹青
——我对牡丹画创作的几点感悟
王建昌

 
    我自幼喜爱购书、读书、藏书,只要有空,就沉浸在看书的乐趣中。还对写作产生兴趣,喜欢舞文弄墨。后来不经意间迷上了书画,因书画中表现出的笔墨构图的方圆、曲直、疏密等对比变化及艺术美感,常会使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尤其钟情于牡丹,让我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孜孜以求   在兴趣使然中钟情牡丹    

    在长期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余,对书画的追求痴心不改,多与书画界交友,广结墨缘。我曾临摹过历代不少名家名作,花鸟、山水、书法均有涉猎。2006年初秋,我画了梅、兰、竹、菊、马、鱼、牡丹、荷花各一幅国画,专程去请著名农民画家顾纯学指教,他对每一幅画作了点评后对我说:“你既要做好工作,又要学这么多花鸟画太多。我看还是少而精为好”。我想,是啊!梅兰竹菊画的人很多,牡丹画的人更多,画牡丹易落俗套。那选择哪些花鸟画作为突破口呢?正当我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文化“三下乡”的生动场景解决了我的难题。
    2007年1月13日,市委宣传部组织“九龙之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启动仪式暨集中行动在海虞镇拉开序幕。在文艺演出现场,一个个精彩的文艺节目,农民群众看得津津有味,笑声掌声不断。而在由课桌拼成的书画现场更是人头济济,好不热闹。书画家们满怀对乡亲们的一片深情,挥毫泼墨,一幅幅写意国画,一幅幅书法作品,墨迹未干,就被人“抢走”。特别是国家一级美术师、老画家张伊凡老师那里,好几位农民兄弟等着他的牡丹画。百姓对牡丹的痴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在想,因牡丹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牡丹其实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透过牡丹这看似单一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浓重的家国情结。喜爱牡丹的背后寄托着人们对富有、幸福生活的向往。牡丹是久负盛名的花卉,它雍容华贵,端妍富丽,是吉祥昌荣的象征。从古至今,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牡丹花情有独钟,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创作和颂扬过多少关于它的诗词书画作品。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牡丹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花的本身,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这就使我下决心钻研画牡丹,将它作为花鸟画创作研究的主攻方向,用牡丹之品格来愉悦自身、陶冶情操,把自己所感所悟与牡丹融为一体。
    于是,我到各新华书店淘有关牡丹画的书籍。常常为购一本心爱之书淘遍各家书店,得之欣喜若狂。经过无数次“淘宝”,一本本名家牡丹画册吸引着我。看着名家的牡丹图,似乎带你走进一座天然的牡丹园遐想万千。这些名作都是中国艺术宝藏的奇葩,也给后人树立了一个个很难逾越牡丹画艺术的标杆。这些名作或工笔、或写意、或一枝独秀、或芳丛竞艳,或清秀文雅,或泼辣豪放,给人以清新、唯美、惬意之感。几年下来,光收集全国牡丹画家的画集就有几十册。在此基础上,我认真学习传统,不懈地坚持书画并进,以书入画,大量地临习历代牡丹名作,不停尝试着各种画法,习古人而不囿于固执,博采众长,从画作中吸取名家的绘画技巧和方法,穷其根,究其源,悟其妙旨,为己所用,并努力坚持赏牡丹、画牡丹、写牡丹,迈开了创作的第一步。
    乐登书山自有乐,苦渡艺海不知苦。到文联工作后,举办、参观书画展览多了,接触书画界老师多了,这对于我来说提供了学习的极好机会。我把画牡丹当作人生最美好的乐趣,耕耘艰苦,其苦亦乐。总是挤出时间潜心临摹各种风格流派的牡丹作品,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还经常向书画家们虚心学习,尤其是取画家在牡丹画中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但人来客往接待也很重要怎么办呢?晚上接待结束后我回到家里又拿起笔画牡丹,或一早起身画牡丹。画牡丹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为了探索牡丹画艺术的真谛,虚心求教于老师名宿,常与他们切磋琢磨,广收博采,备受不少花鸟名画家教益。花鸟画家朱墨春、顾纯学、吴建刚、郑棣青等老师,对于如何画好花鸟画尤其是牡丹花,为我出了不少点子,给了许多帮助,使我得益匪浅。
    我在牡丹画创作实践中体会到,一幅好的作品除了神韵、画风、创意之外,还要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我把画牡丹当作人生追求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丰厚的热情奔放,是精神充实的流溢,乐中酿画,乐中寄情。每次动笔,全神贯注,用画笔展示心灵,情系牡丹。一旦双休日没有活动安排,我从不敢懈怠,乐以忘忧,一个劲的画牡丹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几乎到了似痴如醉的地步,把自己的情感与追求,倾注于笔端的一幅幅的牡丹画中。

拜师学艺    在不负期望中加倍努力

    2010年1月,经菱花馆艺文社理事长、上海名家艺术研究会会长曹公度牵线搭桥,并在其和秘书长金悠清、师兄朱墨春陪同下,我投师张大千弟子、著名国画家郁文华老师门下后,既感到如鱼得水,又觉得压力甚大。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位被人们誉为“郁牡丹”恩师的期望呢?我暗暗下决心,牢记恩师的谆谆教诲,不辜负恩师的期望。唯有加倍努力,把牡丹画得艳而不俗、柔而不媚,从更深层次发掘牡丹的精神、品质、气骨,把百花丛中最鲜艳的牡丹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使人置身于满园春色之中,尽情享受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
    自拜入恩师门下后,他的言传身教,使我终生受益。郁老师对我是关爱有加,恩重如山,经常教导我多学点美术理论,丰富知识,特别让我品到了“以人品立画品”的真谛。我每年3-4次带着牡丹等花鸟画作品请老师指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点评,甚至亲自做示范,手把手地教我绘画技巧,边画边说,耐心细致地把数十年积累的丰富创作经验和盘托出,倾囊相授,使我难以忘怀,备受教益。对郁老师笔下生辉的牡丹的仙骨、牡丹的华贵、牡丹的清婉、牡丹的素雅加以研究,反复临摹。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临摹过不少历代名家名作,对《芥子园画谱》,宋元及近现代的山水、花鸟、书法均有涉猎,为牡丹画创作夯实基础。
    在牡丹画的创作上,我尽力脱离完全商品化的牡丹画作之庸姿俗态,还原牡丹雍华富贵、国色天香的本来面目,从用墨到构图,从色彩到造型,不断加入自己创作理念,尽量体现出清新秀韵的画风。努力做到经营位置有方,浓淡虚实有致,枝叶动感有势,老干粗壮有劲,力争使牡丹的容姿“华而不俗”,牡丹的品质“内涵意境”,使画面的一枝一叶,一花一蕾,都能赋予的情感。在画牡丹花的花头时,我用“明暗对比法”,注意用笔清秀,笔痕有变化,有节奏。一笔紧挨一笔,花瓣重叠,在浓到淡的色点中慢慢开得茂盛,使牡丹画作构图更饱满,层次更丰富,尽情地生长绽放,肆意地讴歌生命,更显勃勃的生命力。在画牡丹枝干时,我把老干画得粗壮苍劲,雄壮有力,画出牡丹的自然美和精神美,给人以不负年华的熏陶和信心力量,使牡丹具有力度骨感。在画牡丹的叶片时,我认真掌握用水和用色的技巧,起笔时色墨要饱和,下笔迅疾。老叶以深绿蘸赭加墨,嫩叶以嫩绿加胭脂。风中的叶片要飘舞摇曳、以静止动。春天的叶片着力表现出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既重视完整的叶片,而又不忽视众多的叶片的局部作为画面的补充。
    要画好牡丹画,我认为既要临摹借鉴、把握运笔,又要实地写生、感受生活;既要了解牡丹的生长规律、形态特征,又要把握牡丹的栽培特点、发育习性;既要注意牡丹的结构特征、颜色变化,又要观察牡丹的花叶聚散、英姿神韵,这些都是必须把握好的环节。牡丹的生长规律是:春天发芽开花,夏无变化,秋天伸根,冬天如休眠。牡丹性“宜凉畏热,喜燥恶湿”,且喜肥,不耐酸碱土壤,适宜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生长,不耐严寒酷暑,牡丹栽植宜高不宜低,低则积水,积水烂根。“筑台植牡丹”就是这个道理。
    每到夏天,尚湖牡丹花就会争芳斗妍,万朵齐开,这是写生的最佳时期。牡丹经过好几个月的生长,最后开放出了美丽的花。牡丹开放的时候,花朵的色彩艳丽,姿丰典雅,真是令人羡慕。这时,我总是除了用相机拍摄大量的牡丹花的同时,认真进行写生创作,把牡丹最美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和形象加强、记录下来,留在脑海中。我认为,写生不同于照相,只有经过大胆取舍的艺术处理,才能画出最好最美,令人喜爱的牡丹画。因此,我特别注重牡丹花的观察,去领悟雾中牡丹的奇特,雨中牡丹的风骨,晴日下牡丹的神韵。对牡丹从前至后,从上到下,从根到梢,从花到叶,从侧到正,从俯到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牡丹的生长规律,并把对照实物牡丹进行分析、加工和提炼,然后找好最佳角度和形态再下笔。枝助花精神,叶托花颜色。写生时我还注意牡丹花、叶、枝干的大小聚散和统一关系,避免线条过于集中或疏朗,由节奏地组织线的疏密,使许多叶子错落有致、密而不乱,呈现出一种自然状态。通过对牡丹一次次地写生和拍照以及仔细观察,我觉得与牡丹更亲近了。当我画完每幅写生画时,尽管画面上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总会体验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当一幅较为满意的写生作品出现时,那种愉悦感会油然而生。“师造化”不仅让我对牡丹的生态特性、结构特点了解更深,更重要的是让我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

笔耕有获   在更上层楼中游艺抒怀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在这块精心耕耘的艺术沃土上,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我多次参加各级各类书画展并获奖,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报社、出版社和海内收藏家收藏。并认真学习、研究书画艺术理论,我先后在《常熟田》等有关杂志上发表10篇近6万字的书法、美术评论文章。
    在创作《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用笔上,我初步尝试湿笔重而秀,渴笔苍而润,以酣畅而不粗放的笔墨凸显文清雅厚的特色,使牡丹花高贵的气质和盎然生机扑面而来。为此,我根据画面的需要,配以一块石块,并采用“分层法”使牡丹更显雍容华贵和万种风情,更多地体现在牡丹的文化和象征层面。将花色之艳、花朵之繁、花香之浓、花形之奇于一体。尤其是两朵白牡丹镶崁其中,彰显出牡丹洁白、纯真、最美丽,凸现牡丹国画的高贵与典雅,衬托出群葩怒放的绮丽绚烂,姹紫嫣红,雍容典雅,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百花丛中最鲜艳的牡丹既有冠绝群芳的霸气,也具有艳若蒸霞的壮观。这幅画,2012年11月入选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25周年优秀作品集《日出江花红胜火》。
    在创作《玉质凝香》的构图上,近景水仙力求笔墨酣畅、笔势洒脱,叶片狭长而扁平,质软润厚,有平行脉,以势夺人,却不浮不躁,以其美丽的身姿吹香弄影。牡丹花鲜艳淡雅的颜色,富于变化的花型,沁人心脾的香气,将牡丹融化在一种意境之中,以心接物、以物写心,在隽秀中透出高雅,表现出牡丹的清丽而雍容,妍艳而华贵。这幅作品,在2013年6月入选在四川省内江举办的《大风天下·当代艺术名家书画邀请展》,作品被张大千美术馆收藏。
    在创作《春风送艳香》的技法上,不断追求运笔温润而不柔媚,秀劲而不纤薄,流美而不滑易,富有创意与神韵。将牡丹盛开时的唯美画面精彩描绘,展示它的妍丽华贵和勃勃生机,感受牡丹的雍容华贵和高贵气质。让这幅主体鲜明的作品更具空间感和视觉美。配景的两簇兰花线条流畅、圆润挺拔,笔触潇洒流畅,写出了兰花清丽、高洁、飘逸的风韵。牡丹花香引来了两只轻盈彩翼的蝴蝶,恋蕊不去,使画面神韵倍增。这幅作品,2014年9月刊登于《中国改革报》,作品被该报社收藏。
    在创作《花开中国梦》思路上,努力追求生动自然、委婉含蓄的境界和言外之意、离象而求、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寄寓对生活的感受,抒情达意,主题鲜明。一块巨石犹如聚宝盆,寓意祖国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又画成螺旋形石块,隐含实现中国梦的历程是螺旋式上升,曲折性前进。在石块的一侧繁花似锦的牡丹图,注重构图,力求造型优美、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这些牡丹花有大有小,有藏有露,浑厚凝重、意境高远,尽力用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顾,表现出牡丹的内在美、素质美,使其每束枝干、每片花叶都深深烙上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印。一丛兰花疏密有节奏,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使人感到花的质感。这幅画,被入选江苏省文联2014年12月举办的“追梦历程”书画展览。
    在创作《富贵有余》的用墨上,以流畅的线条、浓淡适宜的墨色给人营造了一个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艺术空间。运筹干湿浓淡的水墨,布置出花叶墨色、润含春雨的水墨牡丹图,充满了一种富于变化的韵律感。既具有素描的理性化造型,又有贴近生活的感性表现。画面上动静结合,宁静中不失活力,热烈中蕴含优雅。富贵之花盛开在美丽的春天、悬挂在乡间的岸边,送来阵阵雅香。牡丹花下面的两条鲤鱼,摇动着尾巴,挥动着尾鳍,欢快而轻盈的在水中游玩嬉戏,给人视觉的享受。这幅作品,参加在日本秋田千秋美术馆举办的2015中日(日中)水墨画艺术国际大展。
    为画好“富贵长春图”,我到公园里细致入微地观察紫藤;为画好“富贵有余图”,我到菜场买回一条鲤鱼,放在盛满水的大塑料盆中养着观赏;为画好“花香引蝶图”,我走进花丛中瞬间拍照并用心捕捉蝴蝶的千姿百态;为画好“富贵神仙图”,我从花卉市场买来两盆水仙花仔细观察它的生长及变化情况;为画好“富贵长寿图”,我认真临摹山水画家的各种石块画法……
    作为一名书画爱好者,五年前,我荣幸地被批准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还被聘请为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熟市公务员书协副主席、菱花馆艺文社名誉社长,这是对业余爱好书画者的最大鼓励。自2012年元月在文联主要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更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牡丹和其他花鸟画,把书画当作人生最美好的追求。书坛有道勤为径,艺境无边志为梯。从我第一次画牡丹至今有十个年头了,但我对牡丹画的追求还仅仅是开始。要使牡丹画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形神兼备,开合有度,雅俗共赏,真正形成独具一种生趣盎然、空灵典丽、意韵飞扬的风格,使每一幅牡丹画都成为创新的艺术,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笔墨耕耘中,以平静的心态从事书画创作,在实践中把传统与时代精神相融,使作品成为感情的自然流露,努力将感人的画面孕育于丰富的修养于独特的感悟中。我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余遗力,潜心研究,努力创作出更多的气息纯正、格调不俗的牡丹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