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找回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社员动态 > 社员动态

追忆恩师郁文华--王建昌

时间:2014-04-24 09:24:29 来源:

追忆恩师郁文华

王建昌

 
2014年1月27日下午近3点,我和师兄朱墨春正赶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去看望病重的郁文华老师,当小车驶入上海市区不久,就接到二师兄郁德兴(郁老师的次子)电话,惊闻恩师于3点07分仙逝的消息,当时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心里顿时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实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就在1月11日我和爱人去拜访老师时,他是那样的健康开朗,神采奕奕,谈笑风生。临行之时,他微笑着朝我们挥手告别。但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我们和他的最后一次见面!真是令我痛彻心扉,哀恸滚滚!
    我的心在颤抖,这一切的一切,仿佛把我推到了情感的边缘。过去与郁老师相聚的情景,点点滴滴的珍贵回忆,是那样清晰地出现在脑海!……
实在是一种巧合!四年前的1月27日,在菱花馆艺文社理事长曹公度、秘书长金悠清,师兄朱墨春陪同下,我投师张大千弟子、著名国画家郁文华老师门下。第一次到恩师家时,我是忐忑不安,但恩师慈祥和蔼的笑容以及鼓励的话语,使我坚定了要拜在恩师门下的信心。时任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时惕等三位郁老师的弟子也前来祝贺。走进胥口郁老师家中,只见郁老师精神矍铄似东海云鹤;身体老健如南山劲松,根本不像耄耋老人。在“全家福”的两边,由郁老师撰写的“勿求珠玉富,但求子孙贤”苍劲有力的十个字映入我的眼帘,难怪他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子孝孙贤,栋才辈出,令知者无不为之羡慕和夸奖。两侧分别挂着笔势洒脱、形神兼备的牡丹图和笔墨浑厚、意境清新的山水图。郁老师不喜欢繁文缛节,所以没有拜师仪式,我只是站起身帮老师系围巾后坐下来谈了我的工作和书画创作情况。在和郁老师的交谈时,他的话语平缓,虽话语不多,但处处让我感受到他的谦和、大度,言谈举止都表现出很高的修养。开放中锁着内敛,严谨中透着大气,给人一种可爱、可敬的亲近感。当我奉上四幅牡丹习作请他指教时,金悠清秘书长在旁说:“请郁老师在画作上题字”, 郁老师就在其中一幅《花开一曲奏阳春》牡丹图上提笔写上“建昌仁弟画牡丹己丑大寒八十九翁郁文华于胥口新居”。同时,还赠送我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郁文华画集》和《郁文华山水册页精选》,并打开《郁文华画集》的封三欣然题下“建昌仁弟留念己丑冬日八十九翁郁文华题赠”。
时隔三个月的4月3日上午,我和爱人前往苏州郁老师的家里。90岁高龄的郁老师,四年前回到故乡胥口定居。上了年纪的人,总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期盼。郁老师老家的房子拆迁了,他住在胥口镇“水云天”旁边的一幢普通公寓里,这里环境幽静,绿树成荫,日常的生活主要由大师兄郁德培(郁老师的长子)来照料。这次我带了三幅牡丹图请老师指教,郁老师仔细看后就说,牡丹花朵你画得相当不错,我不说了。而这幅画它的根和茎是怎么生出来的、通向哪个地方?老根不要画得像把鱼叉。牡丹的枝干,要有穿插、疏密、粗细、浓淡,主干要画得曲中有刚,直中带柔;牡丹的老根用笔要老辣劲健,写出其苍劲的力量感,表达出其沧桑的岁月感,枝杈不蔓不妖。他还展开宣纸边画边讲解:牡丹叶子为一柄九叶,俗称“三叉九顶”。叶子是花朵的延展与烘托,叶分正侧,墨分淡浓。画叶片时要掌握用水和用色的技巧,起笔时色墨要饱和,下笔要迅疾。老叶以深绿蘸赭加墨,嫩叶以嫩绿加胭脂。还要注意的是,风中的叶片要飘舞摇曳、以静制动。春天的叶片要表现出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勾筋也是关键的一步,确定着叶片的转折向背、组织结构以及叶片的视觉力量,用笔以实为主,虚实相生。他还对我说:“画画要有恒心,要有悟性。写生是为了艺术创作而收集素材,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画得出好画来”。因此,当尚湖牡丹、杨园牡丹盛开之时,就是我的写生之日,力求在写生作品中体现出牡丹花的精气神,旨在用牡丹之品格,愉悦自身、陶冶情操,把自己所感所悟与牡丹融为一体。
 我自幼好书画、勤写作,特别是到文联工作后,
公余之暇多与书画界交友,广结墨缘,拜师学艺圆了我的梦。感谢上苍,让我此生有幸遇到恩师郁文华;难得的师长,将永留我的记忆中。自拜入恩师门下后,他的言传身教,使我终生受益。老师对我是关爱有加,恩重如山,经常教导我多学点美术理论,丰富知识。记得我第一次把自己写的《香远益清飘入画——张伊凡荷花作品赏析》让老先生指教时,老师看后很高兴,在肯定和欣慰之余,勉励我要勤奋努力,多学多思多写,加以研究绘画。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写下8篇5万多字的书画艺术评论文章。特别是我撰写的《情系翰墨写春秋——著名画家郁文华作品解读》给他审阅时,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后谦虚道:“你写得好,过奖了”。后来老师叫他的三子郁德宏将该文复印数十份送给同行看。尽管工作较忙,但我和爱人总是利用双休日每年去老师家数次拜望老师和师母。每次去老师家,大多是先到“中国书画之乡”胥口师兄朱墨春的书画创作室,再一同前往老师家。每当我把作品交给老师批评指正时,当时还健在的师母在旁边总是笑呵呵地说:“这次比上次画得好多啦!”。这一幕幕温馨和蔼和其乐融融的氛围,恍如在昨。而今恩师却离开了我,令弟子痛彻心腑!
    恩师郁文华是著名画家。早年他曾先后师从蔡铣张石园学习国画,1948年有缘结识张大千,逐为大千收列门墙,入大风堂为弟子。他山水、花鸟兼长。山水宗宋元,也得明贤各家之法。花鸟得明清诸家的遗规。作品曾展出于法国、日本、美国、韩国及香港地区。1988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展,2001年于上海朵云轩举办个展。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名家艺术研究协会专家顾问、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会长、上海张大千研究会荣誉会长、菱花馆艺文社名誉社长。郁老师尤其善画牡丹,赋色雅丽,倾国媚春,以用笔兼工带写而驰名中外,有“郁牡丹”之称。他把其画室冠名为“天香阁”,其情愫可见一斑。我在郁老师的创作室里看了好多他的牡丹佳作,真让我大开眼界。郁老师把自己的情感化作了五彩缤纷的有生命的颜色,融进了画作中,用巧妙的笔法画技,使笔下的牡丹妍而不妖,华而不浮,捕捉到“花中之王”牡丹的风姿神韵:有的群葩怒放、雍容典雅;有的古枝挺拔、竞放新花;有的迎风对日、婷婷袅袅;有的枝繁叶茂、清香飘溢,把百花丛中最鲜艳的牡丹表现得淋漓尽致。看着那苍龙般的枝杈、碗口的花朵、翠绿的叶子,眼前仿佛浮现的是吕仙吹箫、牡丹仙子翩翩起舞的画面!由于郁老师注重构图,讲究技法,用笔雄健,着色细腻,色泽华润,画风清新秀韵,生活气息浓厚,充满诗情画意,那种大气磅礴的整体造型和厚重凝练的笔墨,令人赞叹。放眼一幅幅牡丹图,仿佛使人置身于满园春色之中,尽情享受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使我初步领悟到,写意画的魅力不仅表现在生动的笔触,活泼的形象,还体现在滋润的色彩和淋漓的笔墨上。
2011年初秋,我带着三幅牡丹图和三幅山水图请老师指教,老师指着我的牡丹画作说,你的白牡丹画得太干或太腻,我给你修补一下。经过老师修正的白牡丹顿被注入生动的精神活力而形肖神至,富有质感。老师还铺开宣纸重新画了一幅白牡丹图,我仔细观摩他作画的全过程。他一笔一笔教我画,我看得津津有味。在郁老师的笔下,两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的高雅、灵气、韵味的白牡丹跃入纸上,展示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彰显出牡丹洁白、纯真、最美丽,凸现牡丹国画的高贵与典雅,足见名副其实的“郁牡丹”。老师的用色白而不腻,雅而不俗,师法自然,突出质感。在旁也看得出神的师兄朱墨春说:“嗨!郁老师画的全部是白牡丹可能就这一幅啦”。郁老师看了我的山水画作说,画好山水画,要多写生,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用画笔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以笔墨演绎画家心灵的语言,使笔下涌动的是一种自然情绪。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时,传统笔法才能在真景中生辉。随即拿出一幅他三年前创作的四尺开三的山水画。“这幅作品你拿去参考参考”。接着又说道,你要先临摹名家名作,在临摹和笔墨实践中反复地领会传统绘画笔墨精髓,不要着急慢慢来,靠多看多练,靠日积月累,逐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会熟能生巧,把高远、平远、深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使作品整体浑然,耐人寻意。2011年深秋之时,我带了丝瓜、锦鸡、荷花画作和三幅没有题款的牡丹图(其中一幅事先由师兄墨春画石)请老师指教。郁老师对每幅作品做了详细的点评。我请老师对我的牡丹图题款。老师说:“哎!建中(朱墨春的原名)你的字写得很好,你题两幅,我来题一幅”。师兄墨春不一会就在我的画作上题写了风骨遒劲、俊爽多姿的字。郁老师则在另一幅上题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辛卯秋日之吉朱墨春画石王建昌画牡丹郁文华题”。老师的字在笔墨流走中实现其整体骀荡、磊落的胸襟气度的外化,使画作增色不少。与此同时,他还谆谆告诫我:牡丹花要画得开合有度,收放自如、形神兼顾,表现出牡丹的自然美和精神美。要取各家之长,如果完全按照传统来画,没有变化,会墨守成规。你也不一定全部按照我的画法来画,要形成特色,一定要有自己的画风画貌。
时值2012年暮春,我和爱人赶到胥口老师家,仅带了一幅“自我感觉良好”的《春风富贵》横幅牡丹图请老师点拨。郁老师看后就说:你画的石头太轻了,撑不住繁茂的牡丹。我说,那就请老师修正吧。只见老师寥寥数笔把一块石头补得线条更有丰富性,墨色更具多样性,使石头润厚生动自然、有立体感。正如古人有云:无笔无墨不成画。两者有机统一而存在,有笔而无墨,则画作无力,缺乏感染;有墨而无笔,则画作无形,失去真意。通过老师的“补石”,使我初步认识到,在作画过程中,运笔也应是同时运墨,墨色增加笔重,笔运增添墨感,两者交融,相得益彰。接着,我请老师题字。郁老师题上“郁文华补石”,并盖上印章。
我的恩师郁文华是著名画家,可他却是那样平易近人,那样和蔼可亲,他的幽默感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记得2012年10月的一天,我和爱人赶到胥口老师家,得知老师因身体不适住院在苏州一院,我们跟随师兄朱墨春前去看望老师。当我们谈到扇面创作时,老师说,我枕头边有把好扇子,是乾隆年间的吧!师兄朱墨春递过来打开看后又折上并轻轻地放在老师病床上的枕边。我感到好奇,那是一把什么样的扇子呢?我也伸手拿过来看个究竟,其余在场的人也凑过来看热闹,啊!什么乾隆年间的,扇面上分明印着魏碑体毛泽东《沁园春·雪》。噢!原来老师是为了打破探病时的紧张气氛呀!
一生耕耘绘尽国色天香誉满天下,名重南北勤奋铸就德艺双馨炳彪千秋。恩师郁文华走完了94载人生的历程。他的突然逝去,永远是我心头的痛。恩师的音容笑貌将永留我的心中!他永远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我想无论是我在岗工作或退休以后,那份对老师的依恋和感恩没齿难忘。因为他的谆谆教导常响在耳边,他的拳拳哺育都记在心上。斯人已乘黄鹤仙去,我惟有用老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品德来激励自己,用加倍的努力来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
我只想对九泉之下的郁老师说一声:恩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