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找回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书画名人 > 书画名人

勤耕画苑情铭心——浅谈徐勤铭先生的中国画艺术

时间:2014-01-27 10:19:39 来源:

勤耕画苑情铭心

——浅谈徐勤铭先生的中国画艺术

 

王建昌

 
这是一座江南名山,这是一处江南名胜。这里林木葱茏,满山翠绿,绿得纯洁而耀眼,绿得滴翠而迷人;古城墙宛如
游龙爬过山顶直往城门;青山脚下两座小桥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倒映着蓝蓝的天;那映山湖边成行的柳树,已一帘绿意,柔柔的柳枝、嫩嫩的柳叶,与徐徐的春风唱和着,透着柔和淡雅,温润苍绿;翠山脚下镶嵌着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言子墓道”蜿蜒向上;自然美色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沉浸在悠悠诗意中,寄托着人们对自然与人生的无限希望,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灵秀清美的绚丽的画卷,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人间胜景,尽收眼底。
这幅描绘江南名胜虞山公园的《清晖福地》中国山水画,整体感强,笔墨精熟,工中寓写,写中蕴工,细腻精致,画境旷阔。此画在2006年江苏省文联“美在新江苏”中国画展览,一经展出即获好评。这幅画出自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美术理论家徐勤铭先生之手。
 

博学善思笃行     深研美术理论

 
徐勤铭毕业于常熟理工学院艺术系、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专业,结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西方当代艺术批评与理论高研班,在美术理论和美术实践上有着很深的造诣。
徐勤铭是一位讲求治学严谨、敢疑善思的学者。在美术理论研究方法上,他以逻辑方法科学地揭示出美术的普遍规律, 把自己的感受与生命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学术上的创新。在他看来,美术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它包含着美术实践、美术理论和美术史三个方面。随着人文科学的整体发展,而一个优秀的画家必须有坚定的技法理论与学术理论为基础,同时,一个地方美术的发展与繁荣,也需要有人放弃个人的某些追求,去从事理论的工作。他遵循著名中国美术史家温肇桐教授的教导,只有把地方的美术搞好了,才能为中国美术发展添砖加瓦。因此,为祖国的美术服务是通过为地方美术发展来实现的。他在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当代艺术美术理论园地里默默耕耘,潜心研究,取得很多成果。通过2003年考察日本,2005年赴欧洲德、法、荷兰等五国进行艺术理论教学的交流,以中国古典艺术、西方当代艺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先后发表论文六十多篇。有代表性的著述如《图案的空间处理》、《綵衣堂建筑彩画研究》、《宗炳“山水画序”研究》、《诗意的栖居·重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等,有的论文入编高层论坛,有的出席国际学术交流,也有获得各级各类学术奖项。
1979年留校任教的徐勤铭,就凭学校领导“为了胜任工作,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一句话,就跟随温肇桐教授,一头扎进了美术理论的研究之中一晃十多年。在温教授的“理论导航”下,徐勤铭开始对图案设计与理论的学习研究,刻苦攻读早期美术史的内容,突出礼仪美术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漆器和汉画的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中国著名画家、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庞薰琹教授的指导下,他在中央工艺美院着重研修中外传统装饰艺术。调任常熟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他把重心移到美术史的学习和研究的同时,开始研究中外比较文化。还挤出时间研究中外建筑史。随着美术理论学习研究的步步深入,他深感学习无止境,必须把它引向纵深发展。因此,新世纪初,他又到中央美院研修了西方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专业。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徐勤铭的美术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他在《艺术和自然》中指出,中国山水画的内涵是由原始宗教内容为基础的积淀,这可从《左传》对青铜器纹饰作用的论述中去领悟。在周秦之际的山形图案及变体的螭纹等图案上、两汉画像石的山水背景上以及东汉博山炉等器物表面上足以证明。在《求索的旅程》中提出“迷茫”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在东西方不同的绘画体系面前表现出的“迷茫”,至今还蒙眬着我们,实质是对中国“写意”与西方“写实”以及对焦点透视的理解和选择上。在谈到“书画同源”时,徐勤铭认为,书画本身就是靠笔墨的造型、结构、节奏、律动来表现书法的韵味,而绘画的笔墨的书法化,必然会使绘画的线条、造型、图式更为丰富,使之意蕴更具文化气息,更含蓄、深沉和抽象。等等。
徐勤铭是一位重视学以致用、精品迭出的画家。中国画作品在国内画展多次获奖。《清夜无尘》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保护世界遗产国际中国画作品展” 并获银奖,《都市商业步行街》入选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国画院主办的“现代都市水墨画展”并获银奖;作品《韶光绵绵》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主办的中法文化年“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被选送巴黎展出。众多作品曾在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画展并被个人和美术专业机构收藏。
 

构图清晰严谨    笔墨细腻淡雅

 
渊博的知识、豁达的胸怀、严谨的治学之道,这些特质体现在徐勤铭美术理论与大美术观的实践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形态。他技法较为全面,工诗善画,山水、花卉、人物无一不擅,且美术理论造诣很深,诗与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他的创作中得到综合体现。他将自己的情感对诗境的感悟,运用精到的笔墨营造山水美景,使他的山水画技法精湛严谨,笔墨到位。
文人画的发展经过宋元明清的激荡,成为中国画的精华,具有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以及尚清、尚雅、尚淡、尚逸的品评倾向。当然最大特点是重人品、重笔墨、重意趣。我很喜欢徐勤铭的文人山水画。他的作品,潜心宋元,摹习经典,干笔积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浑厚,气象高旷,既有泼墨的潇洒淋漓,又有工笔的严谨精致,达到形神兼备。在题材上,既有家乡风情,也有异域风光,凝练的色彩中饱含他对艺术的热爱。在以仿古为学习手段的艺术实践中,他总结了总结前人笔墨布局上的成就,创作了不少传统风格的作品。如《仿麓台溪山早春》、《仿麓台山水》等,层峦叠翠,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叶茂林森,咫尺千里。他把自己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幽雅深情融入到了山水画中去,崇尚古法,但又把形式创造性的运用,笔墨清雅秀丽,达到了抒情写意精神与客观山水形态的合一,显示出清远幽淡的美学特征。他成功地把诗歌的神韵、意境、笔墨的意味和自己的情感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在绘画的立意、书画关系、形神兼备的追求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并发展元人干笔渴墨层层皴染技法的艺术表现力,更显平静安闲的情感状态,在作品中体现“士气”和“书卷气”,可谓诗画合一、抒情达意,表现了个体的生命旋律与自然相契。
从传统笔墨入手,画风上学习“四王”,在学习传统中求取变化,在变化中创出特色,致力表现文化意蕴,在绘画语言和笔墨的表现方面创出自己的面孔,在作品的意蕴和旨趣上,借山水画抒发心中磊落之气。这就是徐勤铭的笔墨特色。在他的《幽居遐思》、《秋岚叠翠》、《高梧迎秋》、《秋山幽居》、《临水拂岩》,《清风拂澜》、《归舟》等作品中,江岸峰峦秀起,远山松竹连绵, 悠远的意境在山光、水色、树影中流连,在云飘、雾缭、烟锁中盘桓,在风声、雨声、天籁中穿行。这些作品既有老庄的灵魂,也有陶李的神韵;既有自然的浑然天成,也有人文的诗情画意。尤其是《春来园自清》,那清澈的池面倒影着错落有致的庭院,好似置身于空灵、澄清的禅景之中。《清夜无尘》笔墨高雅、笔迹洁净、笔触安详,是徐勤铭人格的、精神的、情感的一种理想境界,而这种理想境界和特定的艺术形式在绘画中得以和谐统一。整个画面宛如宇宙万象被过滤而提练成晶莹剔透的充满音乐性的宁静世界。这就是“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诗境。
那么,徐勤铭为何能创作出如此高雅、古淡、古雅的文人画作品呢?析其画风不难看出徐勤铭自身特点:在治学上,他是有着深厚渊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十分注重美学理论与评论的著名学者。他始终牢记“妙悟者不在言多,善学者还从规矩”的古训,正确把握“师古人“和“师造化”的关系,在中国文人山水画这座具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巍峨艺术高峰面前,高山仰止,感悟笔墨;在人品上,他是真诚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追求自由与光明,不断探索和领悟人生的真谛,达到“物我两忘“,进而进入自然神形合一的画境;在社会实践上,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从而对历史、对社会有较强的洞察力,具有清远的人格和谦和的个性;在艺术特点上,坚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西合璧。在文化修养上,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书法造诣,即以坚实的功力,成功地将诗的意境、书的笔法、画的传统,通过对自然地感受与领会,融化于千岩万壑之中,达到山水画创作的新境界。
 

追求天然意趣     画风潇洒清新

 
花,是天地之精华,是自然界最美丽的产物。对花卉的喜爱是人的天性。中国人对花卉情有独钟,别有一番情怀。可谓“一花一叶”能阐释华夏文明。徐勤铭就笔下的花卉,多取材于平常乡村山野中的寻常花草,乃至穷乡僻壤中无名无姓的香花野草,以人的生命、情感去感觉、领悟客观对象,又以客观对象的生命与活力来表达主观意志,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在用色上学习敦煌壁画的技法,也运用印象派的色彩方法,他以精炼概括、色彩浓重的笔墨来塑造浑朴厚重,恣肆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出对象的意态神韵,并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通过“托物言志”、“比德激情”手法的高度凝练,把花卉人格化,从而,使他的作品苍劲浑厚,外有力度,内有蕴润。
牡丹花、鸡冠花、向日葵以及“四君子”等,这些花草虽然有着不同的植物特性、生理机能和基本形态,却被徐勤铭寄以新的思想情感,体现出高雅、淡泊、飘逸的风骨,把人格力量、文化内涵注入于花卉画之中,映衬着植物自然属性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美。如《烁烁秋风》、《馨香伴月》、《烂漫夏日》、《韶光绵绵》等作品,色彩点染鲜明娇艳,画面具有高雅、清高之气。追求笔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和作品的天然意趣,在笔情墨趣中抒发自己的意境。使花卉作品更显清新恣意、生机勃勃,给人以视觉上的新奇和强烈的震撼力。
历代文人墨客都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春兰、夏竹、秋菊、冬梅概括和描写了四季的变化。尤其是菊花素与文人有不解之缘。因为菊花有着素雅坚贞之品性,华丽闲寂的风度和傲霜斗寒的气节;又因为菊花具有耐得寂寞、宁静淡泊的品性。她选择百花萧疏的深秋开放,她“不与百卉同期盛衰”。徐勤铭的《大丽菊》,构图清晰,以明快流畅的线条、清雅活泼的设色,表现出菊花傲雪凌秋的品格,凸显其怡然自得、潇洒飘逸的文人情怀。他不是把菊花当作自然物来看待,而是赋予一定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内涵。这幅作品,菊叶则以浓淡不同的橘红染出叶面,生动传神;花朵呈现出傲霜竞放、争奇斗艳之状;山石勾勒出墨色浅淡的轮廓,皴擦结合,颇具清远冷寂之效果,以此衬托菊花竞艳傲秋霜的特点,仿佛像一位高雅而有内涵的少妇,岁月的沧桑让她更加丰润、健美、迷人,表现出飘逸清雅、华润多彩的风姿,傲霜斗寒、幽幽袭人的清香以及冰清玉洁、坚忍不拔的内质,创造出一种明丽灿烂、赏心悦目的隽永之境。
恽寿平在《瓯香馆集》中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谓之韵,尽变穷尽谓之趣”。笔墨作为花鸟画的技法语言,是构成画面意境的重要载体,笔墨更是画家胸襟的体现。徐勤铭曾说过,绘画需要笔墨去完成,笔墨需要心性起作用。徐勤铭的《红鸽子》,是他的全国首届园丁艺术展览的参展作品。他以笔墨的情感性为“发自肺腑“的载体,以曲直、粗细、疏密、涩滑、虚实的笔触画出古城墙,一群红鸽子围着苍老、高古、典雅的古城墙展翅飞翔,寄托自己的理想人格,倾吐自己的思想情感,画出“笔墨之外”的灵气,从而传达其精神内涵和意境,让观赏者联想到,这古城墙就是盘踞于城市腹地里悠久的根,是蜿蜒在现代文明中古老的脉。那一群红鸽子,就是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
无论是养兰、画兰、写兰,贵在养得有神,重在画得出神,难在写得入神,有笔力就有生命力,有意蕴就有美感。徐勤铭的《曳素含香》、《春寒凝幽》等作品,意境上追求魏晋的风格,写出了兰花清丽、高洁、飘逸的风韵。从画中体悟春光,在春光里品味画境:春回大地,大自然的景色已经从寒冬中复苏过来,草长莺飞,鸟语花香。那呼之欲出的姿态与美丽的春天盎然相趣,表达了自然与万物生命和谐相处的主题。几丛幽兰风格沉着而清丽,笔调劲利而舒卷,清爽而秀雅,设色鲜艳,潇洒秀逸,以自由抒卷的笔调来表达一种奔放而飘逸的情感。兰叶用笔,刚柔相济,苍润劲挺,笔笔有功力,疏密有节奏,使兰叶柔美舒放,清雅俊爽,使人感到花的质感、量感、立体感、明暗、光照等诸多客观元素而具清新的快感。兰丛以三绿渴笔写出,运笔如飞,纵横纷披,其意萧萧,粗犷不羁之气充满画面。兰花分别以淡黄和淡橘红点写,清雅恬淡。作品对兰草的刻画采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来展现花叶枝蔓那种灵动纤美的立体感,更使兰花兰草,叶叶飞舞,生动有姿,在高贵典雅中给人以赏心悦目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