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找回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综合资讯

转载:查韵法先生诗词集《足印心灯录》首发式实录[附:诗意江南《"桃源"寻隐》]

时间:2018-09-11 15:55:20 来源:

转载:查韵法先生诗词集《足印心灯录》首发式实录[附:诗意江南《"桃源"寻隐》]

诗意江南[司徒楠] 


2018.09.07 阅读 132

受韵法先生之邀,于2018年8月12日,参加了本次在常熟图书馆举办的《足印心灯录》诗书首发式,万分荣幸,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鼓掌点赞!除正规媒体录制报道以外,作为友人,因感动于韵法先生对于艺术的追求精神及诗词研究写作的斐然成果,特以业余独立摄制编撰爱好者的身分,将本次活动的视频盛况辑撰成册,除纪念外更作活动结束沉淀后的进一步宣传,扩大更广泛的影响,这是常熟文化史上的一次浪峰,诗词研究创作发展上的一个不小的高峰,在这个时代,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屹立不到,文脉相承光照后人的美好场景,这不仅是我们常熟这块土地,更是我们中华文化沃土的庆幸与骄傲,传承、宏扬与发展,呈现着后继有人的繁荣景象,文化它不是一种快餐,它更是一种内心向往文明的精神自觉,我们从韵法先生的《足印心灯录》中,不难获得更多的佐证,再次祝贺韵法先生诗书新著首发成功








2018-8-12常熟图书馆报告厅







曹大铁先生与查韵法先生师徒课授旧照


 

 

中间为文广新局副局长朱利华女士 


 

  
 

  
 

  



 

  
 

  
 










































































































梓人韵语铁公词,

文脉相承韵法诗。

击鼓传花花不语,

留停心迹后人知。

[诗意江南撰句並书志贺首发式举办成功]


右:查韵法先生

左:诗意江南

2015年摄于曾赵园韵法工作室

《"桃源"寻隐》

文/诗意江南

[注:此文写于2015-12-7,那天去拜访老友查韵法先生后得此文,此文未作一字修改,保持了三年前的原貌,以此旧稿遥寄对韵法先生诗词集《足印心灯录》首发式举办成功致以深深敬意。]

 

3路BUS沿着深圳路一路向西,沿途的城市的气息渐渐变淡,二层典型的农宅面貌和即将被开发的荒废的农田,让我觉得那条通往韵法先生家的路快到了,对了那条路该是南沙路,前面十字路口右拐弯便是,一路向北三里一镇,从这里拐弯第一站便是毛桥,常熟人习惯把它叫做毛家桥,想必从前毛姓在这里一定有过很有名望的人在这里生活过。车拐弯了,毛桥菜市场周围呈现着较为繁荣的景象,毕竟是周六,早上八、九点钟正是一个好时辰,沿途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乱哄哄的景象正是城乡结合部的特征,但是说不清为什么每遇到这样的情形,犹其是到了一个相对陌生一点的地方那种情不自禁的喜悦感会时常让我从心里油然生起,这次也不例外。南沙路现在严然是一条熟悉的马路了,是因为韵法先生的缘故吧,也因为这条通往乡村的路与那些迷人的村庄,那些收割后田野连结在了一起,与一个与诗书画有着不解之缘的长者连结在了一起。再拐个弯,道路有点颠簸,BUS驰骋着,我好久没来了注意着路边的路牌,生怕错过了走回头路。前边铁塔就是到站的标志,这些上次来过后记下的,终于到了。下车的第一件事就是拍些附近田野的照片,以作纪念,每一张都如西洋油画,那些路边的小树遮不住遠处迷人的景色,静谧的村庄、金色的田野、阵阵的野风⋯唤醒了我对于米勒《拾穗者》的记忆和他在画中所营造的农耕生活平静艰苦而又美好的㤝憬。那些弯腰拾穗的农妇戴着头巾、套着䄂套,高鼻子的外国农妇与中国的劳动妇女其实有什么不同呢?只中国的画家没有象米勒那样去更多地去表现她们的劳动情形,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它的美学特征是唤醒欣赏者的情感並产生联想与共鸣。踏上村口的小路本想和韵法先生通个电话告诉他我快到了,但我想这样又会让他骑车象上次那样来乘我,让我于心不安,便顺着土路进村,遥遥的一只小狗汪汪地和我打起招呼来,仿佛在告诉我一个陌生客正在侵犯它的领地,我並没害怕一路走着,感觉象是进入了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仙境,此刻村庄人烟稀少,小黄狗看家,遇见陌生人偶吠几声,犹有柴扉围成屋前茂盛的菜园,农家朴实生活情景尽展入眼帘⋯⋯忆起那《桃花源记》里所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感觉此刻仿佛成为了真正的武陵渔人,那桃花源静美的景象不正是这样吗?当米勒厌倦了上流社会空泛奢糜的生活之后,他的目光不正是回到了他心灵的起点?与其说米勒所描绘的景象是他所见所闻后的写实主义的作品,但从陶渊明对《桃花源记》的详细的描述所获得的启示来看,米勒作品更应归类于印象派作品更恰当,因为除了作为技法的印象派显然这个提法会受人嘲笑,因为它是写实的,但我想的是它那印象派的含义是画家心灵深处的印象,他是凭着自己对自己熟悉而又充满敬意的生活印象中,提炼出了那份景象,所以是心灵的印象派,也许这是一个新提法,就让人哂笑一下吧。在乱七八糟的思绪中,来到了农舍前,再向前十几米有一条不宽的石板桥,我想再左拐过三四户人家便是韵法先生的家了,久违了啊!七转八转的从起点出发到这里竞也用了三刻钟时间了啊,正算计着,忽见一老者头戴乌毡帽,低着头小心翼翼地骑着电瓶车正准备过桥,我遥遥地看身影就是韵法先生!哈哈,一种重逢的喜悦让我兴奋起来,"哈哈,查老师!"我大声喊着,一路加快了脚步向他走去,他听到了声音抬头看到了我也露出了笑容,"哈哈,你己来了!我倒想来接你呢!因为算算时间你应该快要到了。"见此情形,我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便一路小跑向韵法先生奔了过去。韵法先生的家前虽没有种植什么柳树,但其性近却似五柳先生(陶渊明),阅尽繁华而今归隐乡间,淡于名利是一种很好的证明,但尽管如此却依然怀有对艺术的不息追求,对于深爱的传统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愫,其诗、书、画皆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与他手不释卷,于古稀之年依然坚持临习名家法帖以及在绘画的技法上时常在古意中感悟出新分不开的,一部《韵法诗词选》和有关钱牧斋研究论文,让我们看到他古典文化的深厚功力,他的心经手卷及绘画题款墨迹,让我们看到了他临习王義之、文徴明以及赵孟頫等大家的刻苦程度,而他的山水画则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所谓境由心造、似是而非,这真附合历代文人画的特质,但从大多山水画作品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作品中的美感和笔墨的韵律,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是运了元人笔墨?是运了宋人的丘壑吗?其实什么也不是都成了他自己的,由师古人而来。从他的书房凭窗眺望,宁静的村庄,无边的田野尽收眼底,蹲惯了喧闹的城市生活,在我看来这里是静谧得出奇了的,但是这里是韵法先生的家,在这里他永远不会感到寂寞的,因为这里有更多的亲情,有书看,有诗书画陪伴,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我想这样的生活不正是很多精神贵族所向住的?更何况在他的画室里还有龙涎香焚于炉内,这样的境界即使陶翁在世也会感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