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找回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虞山诗派 > 虞山诗派

“虞山诗派”与明清民国三代常熟诗坛

时间:2016-02-26 19:20:44 来源:

“虞山诗派”与明清民国三代常熟诗坛

孙永兴

 
内容提要:
一.钱谦益与“虞山诗派”
钱谦益 柳如是 蒋棻 蒋伊 蒋廷锡 徐兰 冯舒 冯班 瞿式耜 陆贻典 钱曾 钱龙惕 何云 钱陆灿 钱良择 严熊 张远 冯行贤 吴历
 
二.明代常熟诗坛
陈基 徐桢卿 桑氏家族诗人:桑琳 桑悦 桑瑾 桑瑜 杨仪 钱籍
 
三.清代民国常熟诗坛
1.清代各诗歌流派中的常熟诗人
神韵派:徐兰 陆辂 格调派:王应奎 陈祖范 宋乐 侯铨 性灵派:孙原湘 席佩兰 吴蔚光 赵同钰 赵允怀 毘陵派 杨氏家族
 
2.家族诗人群体
桑氏家族 蒋氏家族 翁氏家族 杨氏家族 言氏家族 宗氏家族
 
3.常熟女诗人群体
翁孺安 柳如是 苏陈洁 许在璞 席佩兰 席惠文 归懋仪 苏绣 缪瑞 曹芸 季瑞贞 钱守璞 屈秉筠 宗婉 宗粲 翁春孙 张元默 邵蘅 杨照虹 郑道馥 姚鸿慧 姚倩 曾楚生 
 
4.清末民初常熟官员诗人
俞钟颖 沈鹏 孙雄 曾朴 张鸿 徐兆玮 俞可师 孙景贤
 
5.民国常熟四大文学教授诗人
黄人 宗白华 宗子威 钱仲联
 
6,民国书画界诗人
杨无恙 萧蜕庵 沈石友 赵石 李猷
 
7.南社,虞社诗人
公羊寿、冯国鑫、沈汝瑾、孙景贤、肖 蜕、沈天行、金鹤翔、杨 济、庞树松、庞树柏、施 准、蒋 瑭、姚肖尧、徐啸亚、徐 觉、徐宗鉴、徐蕴贞、钱文蓉、钱贞元、黄 人、黄宗仰、曾 格 金鹤翔 庞树楷 王佑南 张禊觞 沈寿松
 
8.有影响的诗话著作
徐桢卿<谈艺录> 钱谦益<历朝诗集> 钱陆灿编钱谦益著<历朝诗集小传> 冯班诗论 王应奎<海虞诗苑> 单学傅<害虞诗话> 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 宗白华<美学散步>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
 
四.简短的结语
 
 
虞山诗派
与明清民国三代常熟诗人
 
常熟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虞山福地的虞山诗派,虞山画派,虞山琴派,虞山印派,民间山歌……传承有序,琳琅满目。“虞山诗派”最为人瞩目。它影响大,内涵丰富,争议也多,这里对“虞山诗派”的定义性质和它的产生,流传,试作一番梳理探索。
 
一.钱谦益和“虞山诗派”
 
“虞山诗派”通常定义为:
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这个定义对“虞山诗派”的年代、地域、人物构成、艺术特点以及对周边的影响作了说明。
显然,钱谦益是“虞山诗派”的关键人物。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老人,祖籍常熟鹿苑奚浦,家住常熟城中东门大街与大步道巷之间的花园大宅,主楼叫荣木楼。钱氏家族在明代是常熟著名的官宦大族,嘉庆年间的钱籍,隆庆万历年间的钱岱,都是身居御使要职,富甲一方的名人,钱谦益的崛起,是常熟钱氏家族的第三位重要人物。
万历38年钱谦益考取一甲三名进士,即探花,考取后循例当翰林编修。这时的朝廷,皇帝不管事,大臣分裂成东林党和宣齐楚浙诸党,两大派系,“国本之争”闹得不可开交,青年得志的钱谦益自然加入了同乡人为主的的东林党。但是天不遂人愿,进官场第二年,父亲就去世了,按规矩,回家守孝三年。钱谦益在家一呆就是十年,不是他懒惰不愿上班,而是反对党阻挠他出来作官。
直到万历皇帝死去,他才重回朝廷,进京路上泰昌皇帝接了一个月的班,也死了。天启皇帝开始对东林党还算客气,第二年(1621年),钱谦益被任命为浙江乡试主考官。他兢兢业业为国选拔人才,监考严格把关。事后,反对党无中生有,捏造“浙围舞弊案”,攻击他监考不严。一时声浪如潮,最后查证纯属子虚乌有,但还是扣了三个月工资。人近中年的他,虽考上了名牌大学,却坐了十年冷板凳,一旦做事,又这么窝囊。一气之下,他托病辞职不干了。
在家游山玩水三年,朝廷东林党得势,党魁叶向高执掌相印,杨涟,左光斗,赵南星等东林党要员升任要害部门长官,同志们没有忘记他这位探花郎。一道诏令,让他回京任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参与编写《神宗实录》。这是教太子读书的差使,等于跟未来皇帝打交道,是个未来宰相人选。但是得意日子仅过了一年,魏忠贤的阉党一举打败东林党,宰相辞职,杨涟等人惨死狱中。阉党要把东林党赶尽杀绝,编了一本《东林党点将录》。叶向高是第一名“党魁”。钱谦益列名三十六位,“天巧星浪子燕青”。他被削籍回家,永远开除出官员队伍。天启五年﹙1625﹚五月,他南归写了十首《南归》诗,第一首:“破帽青衫出禁城,主恩容易许归耕。趁朝龙尾还如梦,稳卧牛衣得此生。门外天涯迁客路,桥边风雪蹇驴情。汉家中叶正全盛,五噫何劳叹不平。”
阉党还不罢休,四处追捕东林党人,激起苏州市民暴动,五市民被杀,距苏州一箭之地的常熟,风声紧,杀气浓。钱谦益搬出老家荣木楼,在虞山东麓建“半野堂”避祸住下。他的《移居半野堂》诗:“残生天与慰途穷,是处云霞媚此翁。卜宅已居青嶂里,移家仍在翠微中。映门杨柳萋迷绿,掩户桃花匼匝红。但放秦人鸡犬去,也应识路似新丰。”尾联用“桃花源”与“鸡犬识新丰”两典,表明自己身在草野,心忧朝廷。
阉党专权时间不长。天启七年,皇帝游湖落水受惊而死,皇帝的弟弟接位,就是崇祯皇帝朱由俭。崇祯皇帝灭了魏忠贤一党,东林党再次有了抬头的机会,钱谦益又进京了,官升礼部右侍郎。崇祯下令在官员中招聘宰相。钱谦益是幸存下来的东林党魁,声望如日中天,宰相非我莫属。他和学生四处活动,开展竞选。然而他没有想到,同属礼部的尚书温体仁和侍郎周延儒联手对他突然袭击。给他安上“盖世神奸”的绰号。并翻出早已推翻的“浙围舞弊案”作罪证。崇祯对奸臣极为敏感,生怕重蹈哥哥的老路,下诏将钱谦益革职,“坐杖论赎”,撵回老家。钱谦益这次当官不足一年,满怀希望而去,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他移居虞山南麓的拂水山庄,筑耦耕堂,招诗人程孟阳诗词唱和。温体仁和周延儒进了内阁。还要把钱谦益往死里整,唆使乡人诬告钱为害乡里,将他打入刑部大狱。钱探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四处求爷爷告奶奶,才放了出来。
这位东林党魁官运不济,艳福却不浅。崇祯13年﹙1640年﹚十一月,一个小个子书生来半野堂投诗求见,诗云:“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一室茶烟开淡黯,千行墨妙破冥濛。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书生是女扮男装的才女柳如是。两人一拍即合,喜结连理。
十二月,婚房“我闻室”落成,钱谦益诗云:“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曲中杨柳齐舒眼,金管吹来坐两头。从此烟波好乘兴,万山春雪五湖流。”
这时,钱谦益喜得美姝,还有一件喜事值得高兴:朝中东林的延伸组织复社的代表人物鸳湖主人吴昌时,手握复社大佬集资的十二万银两,在朝廷疏通各种关节,伺机一统权力。荐钱谦益当宰辅。
希望还是落空,宰辅薛国观被吴昌时谗杀,吴昌时推荐的宰辅周延儒被追杀,吴昌时也被崇祯帝怒杀,崇祯也在景山吊杀,明皇朝结束了。
明朝灭亡了,老朱家在江南还有一多半资产。南京拥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留置一些不得志的官员。钱谦益作为最有名的东林党残存魁首,人们寄予他很大期望。他带了柳如是来到南京,准备拥立一位朱元璋的后代登基称帝,重建明朝。东林党与福王有夙怨,准备拥立潞王朱常涝。但要潞王拿出银子来打理登基事务,双方讨价还价时,凤阳总督马士英,纠集军阀拥立福王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弘光。钱谦益没有办法,只得转而投靠马士英,得了个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加太子太保的官。南明政权从诞生一刻起,内讧不断,腐败如前,彻底继承了晚明的一切恶习。在清朝的全力打击下,弘光皇帝在位不满两年就成为阶下囚,身首异处。南京城破之日,钱谦益举起双手,成了敌国之臣。
清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下诏封他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并兼任《明史》副总裁。六月,他便称病回家,秘密投身于反清复明活动。在降清的半年中,他做的第一件“好事”是,为庄太后与小叔多尔衮结婚起草诏书,诏告天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国中第一人。太后颇欲舒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有司预备。”论者认为,这是招致历代清帝嫉恨钱谦益的一大原因。顺治三年冬,好友黄毓祺反清起事,急需钱粮,希望他能慷慨解囊。钱谦益二话没说,马上照办。不料事情泄漏,钱谦益被捕入狱。这次险遇,柳夫人一路陪伴,为之四处奔走,狱缓而被软禁,他与盛集陶等故友,“相与循故宫,踏落叶,悲歌相和,既而相泣,忘其身为楚囚也”他诗中写道:“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觉劫尘飞。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亡国之悲跃然纸上。出狱后,他“不思悔改”,又从顺治七年起,多次冒险赶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此间,他多次入狱,但始终不改其志。在行动之外,他还用自己的笔鞭挞满人,咒骂其为“奴”、“虏”、“杂种”,大力颂扬抗清志士的英勇事迹。
顺治十六年五月,钱谦益的弟子郑成功率领反清义军,从海上浩浩荡荡攻入长江,七月,直抵南京城下。钱谦益得信狂喜,写了《秋兴》组诗。其一是:“杂虏横戈倒载斜,依然南斗是中华。金银旧识秦淮气,云汉新通博望槎。黑水游魂啼草地,白山新鬼哭胡笳。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首联看好南方的反清义士,颔联写南方的新气象,颈联骂满清的日暮途穷,尾联等待这次水上行动的胜利消息。诗歌锋芒毕露。
康熙二年,桂王,鲁王去世,学生郑成功英年早逝,一个个不幸消息传来,钱谦益悲愤无奈,作《后秋兴》组诗,其一为:“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姮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字字有内涵,句句有暗喻,歌诗歌哭,感人至深。
康熙三年,钱谦益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终其一生,这位六十年老探花,仅断断续续作了三四年官,并且是受气官,谄媚官,不得已的官。坎坷仕途,悲剧人生,给他积累了大量的文学创作素材,他在诗歌和散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他成了一代文坛泰斗。真因为他的传奇,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正因为他的是是非非,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这印证了杜甫的千古名句:“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以上是对钱谦益这个人物的简要介绍,下面回到“虞山诗派”这个主题。
讲虞山诗派影响“东南诗坛”,这个地域过于狭窄了。清初的“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都是东南人,但影响遍及全国。尤其是钱谦益,门生众多,遍及四海,全国各地来虞山脚下,拜师求知的人,用他的话说:
“洛中之冠带,汝南之车骑,蜀郡之好事,鄠杜之诸生,闻声造门,希风枉驾,履舄交错,舟船填咽,邑阒然其无人,空山为之成市。”﹙《初学集·明发堂记》﹚
这等影响力,“东南”一隅哪里包容得了?
其次,虞山诗派诗人得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常熟人,二是亲聆牧斋教诲的弟子。这就把牧斋的外地弟子排斥在外,如福建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浙江的忠臣良将汪乔年,把牧斋视作“生平第一知己”,继牧斋主盟诗坛的山东王士禛,都不在其内。
同样,本邑蒋氏望族也不见在其内,蒋棻,蒋伊,蒋廷锡,蒋溥一家四代,与钱谦益及弟子生活在同一年代,门庭显赫,诗作上乘。蒋与钱的老家一个在港口,一个在鹿苑,相距一牛鸣地,却不在派内。使人联想到,他们是否有过节?蒋棻也是复社一员,他的《明史纪事》是经典著作《明史记事本末》的蓝本。蒋伊为一代名臣,绘《流民图》,皇上案头作日常警戒图本,他的格言诗《枕函偈语》,平实如话,机锋尽在不经意间:
行年七八总徒劳,没耳真人听海潮。莫怪去时无一语,本来原不挂丝毫。
蒋廷锡的伤时忧民诗作,酷似白居易的“新乐府”,如《麦荒》:
油油数千顷,空烂靡有遗;大麦既淹死,小麦亦披离;农夫束手待,野老吞声悲;一雨千万泪,天公胡不知。
如《米荒》:
去年谷未登,有吏催纳粟;三日一程限,五日一鞭扑…终冬宫报计,征科十分足;上官见之喜,贤哉此民牧。
清初本邑诗人徐兰,也不在内。徐兰最著名的诗《出居庸关》,人们说它已胜过唐代的边塞诗: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他的《松山》,奇警过人:
一峰飞人云,云欲椎之出。一峰飞出云,云故攫之入。
 
“虞山诗派”实指一门一户,不够大气,似该有所调整。
“虞山诗派”班子,具体说来,有两班人马。第一班人马:钱谦益(1582—1664)挂帅,他的诗歌创作出入唐宋,成一家面目;诗歌理论也成一家之言。冯舒(1593—1649),冯班(1602—1671)兄弟有“海虞二冯”之称。《四库全书》收有他俩的著作,编者导读:“舒之论诗,讲起承转合最严;而班之论诗,则欲化去起承转合,定法微有不同。然二人皆以晚唐为宗……其说力排严羽,尤不取江西宗派,持论亦时有独到。” 瞿式耜(1590—1651)南明吏、兵两部尚书,留守桂林抗清,被执赴难。所作诗,多忧国伤时之叹。柳如是(1618—1664),钱谦益妾。诗文文采斐然,情辞婉丽。 陆贻典(1617—1683以后)牧斋弟子,其论诗,谓法与情不可缺一。曾编撰同里诗人作品为《虞山诗约》。 钱曾(1629—1701)钱谦益族孙,诗取法晚唐,典雅精细,陶冶功深。钱谦益评道:“观遵王新句,灵心慧眼,玲珑穿透,本之胎性,出乎毫端。”钱龙惕(1609—1666以后)钱谦益侄。谈古赋诗,以吟咏为乐。国变之后,杜门息影,其诗抒一己情愫,览古吊今,感事伤时,抑郁慷慨。何云,同乡,与钱谦益,瞿式耜交往甚密,多有诗词唱和。
 
第二班人马:钱陆灿(1612—1698)钱谦益族孙,学诗于吴伟业。高才嗜古,诗歌骨力雄厚。尊崇钱谦益,其诗“其健得之于曹子建,其邃得之于阮嗣宗,得李之豪陈之劲,得杜之大韩之雄”,骨格苍老,有沉雄之调,高旷之思。晚年齿尊名高,继钱谦益后“长东南文坛数十年”,“巍然领袖一方”。虞山诗派自钱、冯去世后,由钱陆灿主盟。这时的虞山诗派主要人物有王誉昌,(1634—1705以后)从钱陆灿学诗,工锻炼,一字一句,务极新巧,而骨干峻拔。钱良择(1645—?)钱陆灿族子,与弟中枢并以诗名,人称“虞山二钱”,与查慎行订金石交,为诗气雄调响,豪放激昂。 严熊(1626—1691),牧斋学生,严讷后代。钱谦益谓其诗披华落实,自有一种不可磨灭之气。 张远(1648—1717),诗文书画无不精通,且发自天然,不拘成辙。论诗反对因袭前人,诗言志而已,不受束缚而匠心独运。 冯行贤字补之,冯班长子。早年诗歌学其父,后学白居易,变绮丽为清真。吴历(1632年—1718年)书画家,天主教传教士,号墨井道人。学诗于钱谦益,学画于王鉴、王时敏,有《墨井诗钞》。
传统所说的“虞山诗派”人物,或亲属,或学生,都是亲缘极近的人员组合。
 
另外,定义论及“虞山诗派”的艺术特色,用一句“学古而不泥古”“主张革新并取诸家之长”,实在是一句说了等于没说的话。任何艺术样式,都要继承传统,这就是“学古”,都要推陈出新,这叫“不泥古”,所以,这句话套在任何有造诣的艺术家头上都是合适的,普遍性的东西,不能称作“特色”。
定义者为什么把普遍性借用来作“特色”呢?除了标志它摒弃前后七子的流弊之外,自有他的难处。牧斋和他的常熟弟子,诗歌风格很不统一,牧斋与冯班的诗风就不一样,冯氏兄弟也有差别。尤其是第二盟主钱陆灿,学的是娄东诗派鼻祖吴伟业的精巧,诗名大著后,回乡主盟虞山诗派,续牧斋的香火。如此一个诗派,很难理出它的总体艺术特色。定义者只能用一顶大帽子套在它头上。说错,这话也没错;你说合适,实在是大了一点。
论“虞山诗派”的特色,首先要研究钱谦益诗歌的艺术特色。
钱谦益的诗歌主张:“诗者,志之所之也。陶冶性灵,流连景物,各言其所欲言而已。”,他进一步说:“古之为诗者有本焉。国风之好色,小雅之怨诽,离骚之疾痛叫呼,结樯于君臣夫妇朋友之间,而发作于身世偪侧,时命连蹇之会,梦而噩,病而吟,春歌而溺笑,皆是物也,故曰有本。”“志”,指生活中领悟到的道理,等于宋诗人的理趣。“本”,指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事、物的具体形象。
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评钱谦益:“实际上他是当时文坛领袖。他力排七子‘诗尊盛唐而文学秦汉’,转移当时诗文创作的风气。”“他的诗歌风格接近晚唐和宋代的诗,有些创造性,同时诗歌技巧也相当成熟。”晚唐诗风,就是杜牧的清新,李商隐的华丽朦胧,罗隐,杜荀鹤等人的警辟。宋诗特点是重视理趣。体现这种风格的,可举牧斋早期的闲适小品《蛱蝶词》为例:
小院廻廊日渐西,双双戏影共萋迷。春风自爱闲花草,蛱蝶何曾拣枝栖。
但是,牧斋最为人称道的是后期作品,特别是《秋兴》《后秋兴》几组诗,这与游国恩的评论不合。请看:《后秋兴》中的一首: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姮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明亡的切肤之痛,寄人篱下的沧桑之感,哀怨顽艳而激扬苍凉合而为一,笔意恣肆纵横,凌云健笔,与杜甫同类作品相比,难分伯仲。游国恩是不是只读了《初学集》,而漏了《有学集》和《投笔集》?
牧斋同时代的凌凤翔在《初学集序》中称:“前后七子而后,诗派即衰微矣,牧斋宗伯起而振之,而诗家翕然宗之,天下靡然从风,一归于正。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这不免有溢美之嫌。
清·金俊明评论牧斋:“托志遥深,庀材宏富,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思沈”。这比较接近事实。
今人陈寅恪认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史诗”“乃三百年来之绝大著作”。陈寅恪是大学者,他把牧斋放在历史长河里考量,自有他的道理。
显然,各家的评论有很大的出入。钱谦益明亡前的《初学集》,明亡后的《有学集》,生命末期的《投笔集》,在艺术风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如何评估他以及整个“虞山诗派”的艺术特色,仍然有待人去探求和争鸣。以我浅见,钱诗在内容上,敢于参与社会,挑战敏感话题,以至不容于天启,崇祯政界,死后还触乾隆之怒;在艺术风格上沉雄刚健,流丽机巧,事理一体;在诗法笔触上,波谲云诡,汪洋恣肆,决渎益智。他不仅是清初的卓然大家,其现实主义诗风影响了有清整整一个朝代。
“虞山诗派”似可分“狭义”与“广义”两说。“狭义虞山诗派”指钱谦益和他的常熟弟子。“广义虞山诗派”可涵盖明、清、民国三朝的常熟诗人,及钱谦益散布各地的弟子。这样便于我们作综合研究。
 
二.钱谦益前,明代的常熟诗坛
 
钱谦益无疑是常熟诗坛无可匹敌的高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钱氏的崛起,建立在明代常熟诗坛一波接一波涌现的诗坛奇才的基础上。这些才子,众星灿烂,其中最为耀眼的有:明初的陈基,弘治,正德年间的徐祯卿,桑氏家族,嘉靖,隆庆年间的钱藉,扬仪等人。
 
陈基(1314~1370)原籍浙江临海,后移居常熟河阳山。元代经延检讨。张士诚起兵,被邀至幕下,参太尉府军事。张士诚重要文书,多出自他手笔。张士诚亡后,朱元璋召他参修《元史》。书成,赐金而还,定居常熟。陈基居室为“夷白斋”。著有《夷白斋稿》35卷,外集1卷。直到暮年,陈基对旧主张士诚还很怀念,他的《偶登凤凰山有感》:“一望虞山一怅然,楚公曾此将楼船。间关百战捐躯地,慷慨孤忠骂寇年。填海欲衔精卫石,驱狼愿假祖龙鞭。至今父老犹垂泪,花落春江泣杜鹃。”张士诚麾下的陈基,如朱元璋手下的宋濂,刘基。
陈基的诗英气逼人,非常人可为。 经营天下,戎马倥偬之余,用笔着墨,志烈气豪,渲染了一幅幅英雄创业图,有隆中诸葛,高阳酒徒的风致。
他的《北门夜泊》:
一棹琴川路,频年此往还。海风寒挟雨,戍火夜连山。泽国龙分节,边城虎踞关。故人南省幕,退食珮珊珊。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甲前集》“陈学士基”条中评说:“敬初﹙陈基的字﹚在藩府,飞书走檄,皆出其手,敌国纷争,语多指斥。吴亡之后,吴臣多见诛戮,而敬初以廉谨得免。今所传“夷白集”者,指斥之词,俨然罗列,后人亦不加涂窜,太祖之容敬初,何啻魏武之不杀陈琳。”
 
徐祯卿(1479-1511年)常熟梅李人,后迁居苏州阊门,和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徐“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16岁著《新倩集》,知名于吴中。弘治十八年中进士,授大理寺左寺副。正德五年贬为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在诗坛有特殊地位,为“前七子”中坚。其诗格调高雅,驰骋于汉唐之间,虽刻意复古,仍不失吴中风流之情。“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清人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四才子诗,只收录徐祯卿和文徵明两人,文徵明仅录两首,而徐祯卿诗竟辑录二十三首之多。所作《谈艺录》,在明代诗话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话史中都是屈指可数的精品。《明史》有《徐祯卿传》。
他的《青门歌送吴郎》:
吴郎醉嗜长安酒,落魄自言为客久。走马频看上苑花,回鞭几折青门柳。青门曈曈鱼钥开,乳燕游丝相逐来。柳下雕鞍留别袂,花间酒盏覆苍苔。浮云去去辞城阙,芳草连天那可歇。野店春风听早莺,关河晓树悬星月。千里淮流双画桡,广陵驿前逢暮潮。落日帆归扬子渡,青山家对伯通桥。吾家流水元非隔,宛转胥台通巷陌。草长难寻仲蔚居,林深不辨陶潜宅。清溪屋下可垂纶,复有莼羹足献亲。君归倘食冰丝鲙,为念羁栖塞北人。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徐博士祯卿”条目中评说他:“词旨沈郁,遂闯晋宋之藩,凌躐曹魏,长宿惊叹,号为文雄。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存百一,至今海内,奉如珪璧。”钱谦益可惜徐祯卿后来加入了“前七子”的队伍,“颇有‘邯郸学步’之诮”,然而,他指出,他的“标格清姸,摛词婉约,绝不染中原伧父槎牙奡兀之习,江左风流,故自在也。”
 
桑氏家族是明代常熟大族,桑琳,桑悦,桑瑾,桑瑜,父子叔侄都有诗名。
 
桑琳(1413-1497)性恬淡,学黄老养生之术。结庐穿山,年八十余卒。有《鹤溪集》。
他的《月夜登乌目峰 》
凭虚直上最高峰,银汉无声露气浓。 万国山河明有月,四山松桧静无风。
吹笙便欲招黄鹤,过海还须驾玉虹。 醉吸素华餐沆瀣,此身如在水晶宫。
流丽畅达,飘飘欲仙,李白执笔写意,也不过如此。。
 
桑悦(1447—1513),成化元年举人,会试得副榜,桑琳儿子。除泰和训导,迁柳州通判,丁忧,遂不再出。以孟子自况,谓文章举天下惟悦,次则祝允明。工于辞赋,所著《南都赋》、《北都赋》颇为有名。读阮藉《咏怀》有感为作《感怀诗》。沈周的《赠桑柳州》,描写他:“驰驱一倅厌为州,归来高闲未白头。竹箧理诗春草乱,糟床听酒夜泉流。农桑旧课今家事,山水清谈旧宦游。因爱两湖风月好,今日知买木兰舟。
桑悦的《感怀诗》之一:
长江有鱼目,圆明映清秋。穿缀作环佩,映带珊瑚钩。北海波浩荡,风逆无行舟。鲛人数行泪,滴滴沉中流。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桑柳州悦”条目中说他:“民怿﹙桑悦字﹚在燕市,见高丽使臣市本朝都赋无有,心窃耻之,作《两都赋》,慕阮公《咏怀》,作《感怀》五十四章,居长沙,著《庸言》,自以为穷究天人之际,非儒者所知也。吴郡阎起山秀卿作《二科志》,以民怿首列狂简,曰:‘狂者未尝无人,至如民怿,可与进取者也。’余少尝著论,以秀卿为深知民怿云。”《明史》有《桑悦传》,全文抄录牧斋此文。
 
桑瑜,官温州通判,有政绩。四十五岁退职家居,经常与桑悦的学生,县令杨子器诗词唱和。主编《常熟县志》,俗称桑志,有《寒青集》。
他的《和“登高倡和”》:
真率无拘礼数宽,斯文相叙觉情欢。岩前雨过宜穿屐,头上云飞不碍冠。
黄菊笑簪霜鬓短,苍松吟倚玉楼寒。明年我辈还来此,只恐茱萸不奈看。
诗语流畅,不事雕饰,自有亲切感人处。
 
桑瑾(1439—1515),字廷璋。景泰举人。处州通判,兴修水利有功。有《三经集说》、《梦窗杂记》等。
他的《与沈石田游西岩寺》
西岩一曲入山遥,风送花香落酒瓢。行尽清溪方见寺,忽逢飞瀑又凭桥。
低低茅屋霏茶霭,远远莺声在柳条。自笑此生真落魄,薄游又赴远公招。
此公之作,较之桑瑜,更见细腻圆转,活泼生动。
明代桑氏一族,多担任中下级官员,后来都厌弃官场,散居支塘,任阳,双凤一带,躬耕垄亩。
 
杨仪,钱籍都是嘉靖初年进士,都是宰相夏言的学生。夏言被严嵩倾轧至死,杨仪,钱籍也以站错队,官场立足不住,解职回乡。
杨仪﹙1492—1558﹚嘉靖四年进士,官山东守备,夏言被杀,杨仪辞职回乡。与唐寅等吴中才子交游。他是明代中期较重要的小说家、藏书家。创作有<高坡异纂>三卷、<金姬传>一卷、<保孤记>一卷等,是明嘉靖时期风格独特、颇富个性的小说作品。熟语:“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成百年身”出自杨仪的《明良记》。杨仪与同邑钱籍争执,含恨而逝,他的“万卷楼“藏书被外甥,松江莫是龙所得。
他的《月下琴行》:
铜龙水滴春夜长,明月悄悄窥西堂。饮茗读罢《招魂》章,持炉添火烧沉香。瑶琴脱却紫绮囊,玉轸拂拭生辉光。举手一拨生琅琅,宫商角征相低昂。清如瑶台老鹤涙松霜,和如高岗彩凤鸣朝阳。适如渔父濯足歌沧浪,怨如昭君马上啼红妆。轻如落花飞絮春茫茫,重如六丁雷斧摧扶桑。缓如鱼逐细水流春塘,急如狂风捲海波涛扬。悄然弹罢倚绳床,千思万虑都消亡。不闻人语喧东墙,满庭簌簌飞寒霜。《广寒》一曲叹已亡,至今弹者怨嵇康。我今欲换《流水》腔,知音人在天南方。不如收拾天将旦,水云林下寻王郎。
摹声像形,如在目前,联想排比,势如奔浪,静夜怀远志,林下觅知音,含义隽永,志趣自在言外。
 
钱籍,嘉靖十一年进士,任严州遂安知县,主持考试,选拔名士茅坤,升任南京御史,中蜚语而罢归。年八十五卒,有诗集《海山集》。
钱籍是位传奇人物,一生都是故事。钱籍在御史任上,案办扬州府同知夏恩仪。夏公子富,扬州一霸,霸占良家女吴琴怡,吴的哥去夏府论理,被夏富打死。妹妹与之拼命,被勒死。两条人命,轰动扬州。众秀才告到府衙。夏恩仪串通知府,将子藏匿,反诬吴家行刺官员。这事闹到京城,朝廷命钱籍调查。钱秉公办事,把夏富绳之以法,夏恩仪降为县令。夏恩仪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钱籍罢官回乡,做了隐士。
他见虞山剑门奇险一壁,有一线隙缝,却能上下,便招工匠,开凿石阶。又在剑门之巅,建一石亭,名为剑阁。阁上作一联:“无边风月供嘲弄,有主江山属剪裁”。此事被夏恩仪探知,“风月无边,怎么随便嘲弄;江山有主,怎好再次剪裁。”这是反联。夏写奏折,送到京城。钱籍突接京城好友来信,知道事情紧急,马上叫来石匠,重写一联: “ 绝壁剑开,伊阙羊肠应说险;重湖镜开,洞庭彭蠡合争奇”。石匠挑灯夜战,未等天明,新联重新刻好。朝廷派来的钦差,登上剑门,放眼望去,昆承湖、尚湖水平如镜,山风吹来,心胸豁然,俯瞰剑门,绝壁凌云,险峻无比,再观钱籍的剑阁一联,大加称赏,说:“把眼前的昆承湖、尚湖比作洞庭湖、鄱阳湖,把剑门比作洛阳的龙门,突出了剑门之险、两湖之奇,真是上等楹联。”钦差未查到什么,一笑去了。钱籍度过了一劫,他却没有度过第二劫。
钱自负才气,豪于诗酒,他家濒临江海,取鱼盐蜃蛤之利,有庄园四十多处,农田三万余亩,财货山积,家口千计。以至园林亭榭之美,歌童舞女之妖,画船骡马之盛,莫可殫述,招延宾客,盛饰声伎以自娱。他和杨仪都以诗文自诩,文人相轻。江阴县令很敬重杨仪。钱籍写诗去见县令,县令问杨,钱籍如何。杨说,没听说过常熟有这么一个人。过一会,杨说,啊,想起来了,他是我们县的强盗头子,你怎么跟这种人打交道?钱籍听到传闻,恨得咬牙切齿,诬告杨的儿子杀人,抓进监狱,打得皮开肉绽,许多人居间调定,才出狱。杨一气之下死了。杨的外孙莫是龙告状到御史府,告钱籍交结剧盗,鱼肉乡民。御史再次办案钱家,确有其事,钱籍的两个儿子和几个为匪的悍仆关死狱中,家产被地方豪绅瓜分一空。钱籍逃到苏州的女婿 家仅以身免。这女儿女婿也有故事,原来,钱六十岁收一十八岁小妾,同房时,自己十八岁的小女儿闯了进来。钱突有所悟,把小妾认作女儿另房安顿。后嫁到苏州,钱终老在这干女儿家。
他的《题福山新城》:
高城雄亘釜山隈,表里山河亦壮哉。东压岛彝三楚隔,西分星汉九天开。风涛挥霍金为键,日月回旋玉作臺。海外于今称有截,论功何愧列三台。
钱籍的诗豪气磅礴,境界开阔,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大手笔气象。钱陆灿的《康熙常熟县志·文苑》中评钱籍:“籍负才气,豪于诗酒,招延宾客,盛饰声伎,以自愉快。赋《江南春》词,为宰相夏言所赏。”评杨仪:“构万卷楼多聚宋元旧本,江左推为博雅。然性高亢,傲睨一世,与乡缙绅会饮,鄙其无文,据席假寐,不交一言,为时所嫉。”
杨仪,钱籍,为官有政绩,做一介平民却输得一塌糊涂,含恨而死。输在他俩不作圆滑处世,秉性独立,这种心情中人,是真正的诗人性格。
 
明代常熟名诗人辈出,其作品如星汉灿烂,正因为有这块诗的肥田沃土,明末清初,才会崛起钱谦益这样的大诗人。
研究钱谦益与明代常熟诸位诗人之间的源流,传承关系,正是今天我们要做的工作。
 
三.清代到民国,常熟诗坛
 
钱谦益的诗歌,在内容上,参与社会,干预生活,真切地抒情言志,多触及朝廷敏感话题;在形式上,依凭二杜,转益多师,推陈出新,卓有造树。尽管被乾隆厌恶,有清一代,贬斥为禁书,但他的诗风一直是清代而至民国的基本法式,明代前后七子的盲目模仿,空洞无物的颓风再没有在诗坛重现。谭纪文老师把牧斋诗看作学者诗,梅村诗看作才子诗,可存一说。
整个清代,常熟诗歌创作进一步繁荣,影响更为巨大,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察看评估:
 
1.清代各诗歌流派中,常熟诗人的地位及创作成就:
 
以山东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派”,常熟诗人有徐兰、陆辂等。
徐兰,上文略有介绍。
 
陆辂,生卒年不详,待考,和钱陆灿等人常作诗酒之会,是清初常熟诗人群中的重要一员。官宦子弟,官恩县县令至抚州通判,在抚州为汤显祖修“玉茗堂”。他在虞山东麓凿石为园林“嘉荫园”,亭台池沼,绣阁帘栊,为城内胜境。中有“十五松山房”,是诗人聚集吟诵之地,有“嘉荫堂”十咏。佳句有“歌声花底出,月影树梢来”。他九十三岁去世,子孙辈都是举人。
他的《玉茗堂彻夜演〈牡丹亭〉有题》:
百年风月话临川,锦绣心思孰与传。一代人文推大雅,三唐诗格会真诠。常看宦味如秋水,却任闲情逐暮烟。奇绝牡丹亭乐府,声声字字彻钧天。
诗句对仗得工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王士帧自京师寄诗赞誉,称“玉茗重开风景地,丹青长忆绔罗人”。
 
由吴县木渎沈德潜挂帅标榜的“格调派”,旗下的常熟诗人众多,王应奎、陈祖范、宋乐、侯铨等人。
 
王应奎,﹙1683—1760﹚号柳南,秀才,有诗名,后人评论他“古文博综,典赡中有修洁之致。诗品更高,不拾人牙慧”。但他八入棘闱,都没中式,退隐山居,“一堆书及肩,而埋头其中”。著作除了《柳南随笔》、《续笔》外,还有《柳南诗文钞》、《海虞诗苑》十八卷。
他的《题春晴同游西山画卷(之一)》
十里湖山过雨新,酣红娇绿媚残春。 笋鞋槲笠斑藤杖,去作看花局里人。
王柳南的〈柳南随笔〉很有名。他的〈海虞诗苑〉,为常熟的诗歌园地保留了许多草根诗人的资料,功不可没。他在后人中的名望,不亚于那些高官巨卿。这是一首题画诗,也可看作游春诗,写的是熟人熟事,一点小景致,一点小语趣,与画面相映而生色。
 
陈祖范(1676-1754),以经学名世。曾得江都郭嗣龄、同里严虞亭指授。雍正元年进士。乾隆四年掌教徐州云龙书院。十六年诏举经明行修之士,赐国子监司业,以年老不赴。著有《见复诗草》。《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其诗直抒胸臆,不烦绳削。于古人中去白居易为近,所谓事事言言皆著实者也。”沈德潜称其诗“清腴近道”,符合“格调”精神。钱仲联《梦蓄庵诗话》评价说:“其诗清淡平直,初无异人处,特词必立诚,一洗俗艳,在我邑固已为难能可贵矣。”
他的《晚过尚湖》
放棹乘朝色,空明欲上天。中秋半篙月,初日一湖烟。书卷随身在,潇湘即眼前。几时寻钓叟,闲憩碧云边。
诗句平易稳健,真诚写实,但仔细体味,实处也有虚拟,是否学姜太公直钓钓鱼,谋取八十遇文王呢?
 
清乾嘉道间,杭州袁枚挂帅“性灵派”,是个大诗派,常熟的孙原湘、席佩兰夫妇以及吴蔚光、赵同钰、赵允怀等都是其中坚。
 
孙原湘(1760 ~1829)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名列第二,榜眼,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乡,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学,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拜袁枚为师,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
他的《客有问吾邑者书此答之﹙外一首﹚》
软红尘里小蓬莱,画阁文疏对岸开。 七水流香穿郭过,半山飞绿进城来。 酒多按节倾家酿,花不论钱遍地栽。 莫笑耕夫多识字,梁时便有读书台。
望海楼
翠微深处有高楼,海色飞来画栋浮。 落日惯招千古梦,乱云难扫一天愁。 鱼龙气湿腾空际,鸡犬声微出上头。 莫问潮生与潮落,雄心久已付闲鸥。
此诗,手法纯熟,形象怡人,语言绚丽,音节谐和,真是常熟古城的绝唱,不知哪位后来才子,能写出一首超越此诗的常熟颂歌。
 
吴蔚光(1743-1803)安徽休宁人,寄籍常熟。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因身体不佳,辞官回归常熟,居家20多年,潜心读书著述,并将家中书楼命名为“素修堂”,擅长古文,诗词尤佳。洪亮吉谓其诗“如百草作花,艳夺桃李”(《北江诗话》)。
他的《九万圩》
九万圩边一叶船,晓山如雨水如烟。穷檐华阀今无数,悉是钱家小辋川。
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慨,形象如画。
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教授开始不喜欢袁枚,认为他的诗“油腔滑调”,格调不高,后来,钱教授得知,袁枚主持正义,仰制豪强,为朋友两肋插刀,很有政绩,再重看袁诗,喜爱有加。性灵派的诗不泥古,不模古,强调独创,抒写心灵,有较强的感染力,是锲合现在的审美观的。
 
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常州崛起了赵翼,黄景仁,洪亮吉,孙星衍,赵怀玉等一批著名诗人,称毘陵诗派,脉络直延伸到当代著名学者赵元任。常熟的杨氏家族诗人,诗风跟他们接近。
 
杨沂孙,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杨沂孙以篆书著称于世。他是榜眼杨泗孙胞兄,篆籀之学,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功。杨沂孙不仅擅长书法,而且精通诸子之学和训诂音韵之学,著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观濠居士集》等著作,是清代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法、学问俱佳的大学问家。
杨沂孙的诗歌,潘遵祁评论说:“原本渊明,出入东坡山谷之间,而自有一种天然流露之真。叟之为人惟一真字足以概之,诗亦犹是矣。”诗中议论风发,纵横驰骋,类似东坡,句法多变,出神如化,类似山谷。
他的《灯下读放翁诗效其体》
放翁无日不吟诗,诗料多于酒取资。诗可消闲闲有味,酒能养老老方知。试看把盏忘机候,正是弹丸脱手时。六百余年溯诗派,毘陵杨赵是我师。
诗中的杨赵,就是杨大鹤和赵翼,常州诗派的中坚。赵烈文评杨沂孙的诗作:“天籁之鸣于空,刁刁寥寥,而无不达焉。”
 
2.家族诗人群体。常熟有好几个著名的家族,创作的诗歌都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
 
明代中叶的桑氏家族,前文已略有介绍。
明末清初的蒋氏家族,前文已略有介绍。
清末翁氏家族,由名大臣翁心存崛起,诗风延绵至今:
翁心存 (1791—1862)朝廷重臣。父咸封,官海州学正。知州唐仲冕见心存有异才,奇之,授之学。道光壬午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因病乞休,复起,以大学士衔管工部。赠太保,谥文端。有《知止斋诗集》。
他的《论诗绝句》
红豆山庄迹已陈,虞山诗学数谁深。默庵太峻湘灵僻,衣钵终须属钝吟。
翁以一代名臣的地位,重新追评虞山诗派的传承得失,对虞山诗派的复兴有重要意义。
 
翁同龢(1830~1904)咸丰六年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卒后多年,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书法遒劲,天骨开张。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
他的《春申舟次偶成》
春申浦畔子胥祠,正是山寒木老时。四裔竟将魑魅御,寸衷尚有鬼神知。老韩合传谁能辨,刘李同官莫漫疑。此去闭门空谷里,会须读易更言诗。
整首诗格律严整,用词妥贴,景物用典,都有深意,穿插经营,自有朝廷重臣的气度。
 
翁春孙,号若素,为翁心存曾孙女,浙江布政使翁曾桂之女。她幼承家学,长擅吟咏,著有《谢楼诗草》。翁氏早年亡夫,此后境遇坎坷,形影孤孑,其境遇约略近似于李清照。 历来作诗之道,情景二者最难交融。而翁春孙的诗,技法之娴熟与功力之老到已足以将二者熔于一炉;清辞妙语,信手拈来,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而字里行间,又始终恪守着儒家诗教“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原则,从不越雷池一步。如《晚坐书怀》首联云:“世事如棋局,沧桑变古今”,出语惊人;而尾联则机锋一转云:“晚风来鸟语,行乐决披襟”,非深谙诗道者,不能为此等语。所以说,翁春孙的诗,有大才力,有大气魄,决非寻常吟风弄月者所能够比拟的。
她的《奉题大箸诗稿(三首)》
昂頭天外不羁身,胸有奇才筆有神;狼藉吟笺懒收拾,岂甘低首作詩人。
园亭日日种花忙,花有清香月满廊;真色天然生妙手,始知造化尽文章。
解组归来太寂寥,沧桑梦幻付寒潮;兰成心事依稀见,犹幸家山草未凋。
这是作者写给曾朴的三首绝句,豪迈大气的风格略见一斑。
翁氏家族在清末是朝廷重臣,他们作诗虽不是主务,但影响巨大,追随者众多。特别是翁心存推崇钱谦益一脉,为清末,民国再度掀起牧斋热起了点火作用。
 
清末杨氏家族,诗歌风格一致,诗人辈出:杨景仁,杨希钰,杨沂孙,杨圻。
杨景仁,十七岁中秀才,嘉庆,道光间人。乡试时,被考官,著名诗人谢墉赞誉为“诗句卓绝”“多才倾倒杨无敌”。以拔贡官居刑部员外郎,在任时纠正了不少错案。他潜心著述,集古今治狱案例,编成《式敬编》5卷;又采古今救荒善策,编成《筹济编》32卷,被朝廷采纳刊颁各省。
他的《仙源风土》
层峦叠巘隐村庄,溪浅难期一苇航。洞口锄声寻药叟,峰腰筐影采茶娘。
田无阡陌偏勤稼,境阻舟舆好远商。纵富金钱何处耗,风缘朴俭自驯良。
写景写情,畅达直截,无半点隐晦拖涩的地方,带给人的只是美的享受。
 
杨希钰,秀才,乡试十五次,皆败北。杨景仁的儿子,杨沂孙的父亲,对杨家文化的传承,起了很大作用。科举失利,浪迹天下,游历名山大川,记于诗。
他的《舟中春望》
雨压青蓑水过犁,鹧鸪啼滑燕飞低。午炊烟起前村屋,呼饭人来绿树西。
一段生活场景,渲染了祥和,亲切的氛围。这就叫农家乐。这种诗,反复诵读,不会生厌倦之心。
 
杨圻(1875——1941)字云史,御史杨崇伊子,李鸿章孙婿,杨沂孙的侄子。年二十一,以秀才为詹事府主簿,二十七岁为户部郎中。光绪二十八年举人﹙南元﹚,官邮传部郎中,出任驻英属新加坡总领事。入民国,任吴佩孚秘书长,亦曾经商。抗日战争爆发,居香港,病卒。范镛《诗坛点将录》以豹子头林冲当之。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以双枪将董平当之,又《论近代诗四十家》云其“为唐音于宋派泛滥之日,可谓豪杰之士。学唐而才华艳发,不同于明七子之貌袭。《天山曲》洋洋千言,为长庆体第一首长篇,即论藻采,亦已突过《秦妇吟》矣。弱冠时作《檀青引》,借檀青遭遇,写文宗荒政,音节哀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以石秀当之,云其词“奇丽俊美,自花间南唐以逮宋人,不取一法,不舍一法。如此江山,销魂绝代。”张百熙《江山万里楼诗钞跋》云其词“清空流丽,风调隽永,方诸三李,存神化迹,是能入而出者。”著有《江山万里楼诗钞》十二卷,词四卷。另有居香港时所作,以油印本或抄本流传。
他的《游福山食鲥鱼》
扁舟何必载西施,贫贱夫妻乐有时。举网得鱼江月上,东南风细到家迟。
在平易直白的诗句下,反映在急剧的社会动荡面前,昔日贵族的失落心态。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皮里阳秋”。
杨氏家族的诗平白如话,在平易中扩展内涵,在平易中掀起波澜。这种风格,酷似南宋陆游的诗作,与毘陵诗派赵翼,黄景仁一脉相承。
 
清代到民国,言氏家族诗人:言朝标,言有章,言仲远,言百药及丁蕴如,汪雪芬等婆媳妯娌
 
言朝标,字皋云,常熟人,言子七十六世孙。以诸生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夔州知府,归里后主持游文书院。嗜古好学,作八分书,取法曹京。诗亦清逸,年八十余卒,有《孟晋斋诗集》。他的自挽联:“始笑前生,徒自苦耳;既知去处,亦复陶然”,亦传作“始笑宿世,徒自苦耳;既知行止,亦复欢然”。
他的《湖田雨望 》
细雨溟蒙一望间,水村如画傍湖山。 烟笼远树浮青盖,云拥高峰湿翠鬟。 归寺僧穿双屐去,扶犁农着短蓑还。 耦耕招隐人何处?泥滑声中鸟语间。
大好的湖甸,泥途湿滑,但好鸟鸣叫,似在召唤。诗写得极美,诗尾没有结论,只是叫人自我想象。关汉卿说:“雨里孤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作者能写来自然妥贴,显示了功力
 
言有章,字謇博,一字潜百,常熟人。光绪辛卯优贡,官河南新河县知县。有《坚白室诗草》三卷。
他的《将试吏河南,留别都门亲旧﹙五首之四﹚》
弦歌故里属臣家,比牒叨随计吏车。不分孙阳来朔野,几同温尉悔南华。芙蓉绿水终浮梗,星斗黄河应使槎。国耻未忘良史在,问奇咫尺又天涯。
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典故繁多。连考试也爱用生僻典故,考官也读不懂,足见作者的偏爱了。诗还是能看懂的:不愿意外放做地方官,想做京官,便于皇上咨询,这次外放,真有点不高兴。这诗的优点是,诗句严整,用典没有纰漏,表情达意也很充分。
言仲远,字敦源,号铣庄,秀才,言有章的弟弟,常熟人。直隶候补道,大石镇总兵,有《铣庄诗文集》,《喁于馆诗草》。他的《丰台》
芍药丰台问有无,平平砥道碾青芜。斜阳十里春三月,过客何人吊曼殊。
花草,砥道,春光,诗人,聚拢一起,唤起人们的美感,诗句平易,不加雕琢,而自然可读。格律谨严,平仄分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末句设问,平添了一层波澜。
 
言百药,字同蔚,言仲远的弟弟,常熟人。任县令。生平不详。
他的《井陉道中》
踏遍群山又石苔,绿波如带自潆洄。一鞭人影斜阳外,滚滚寒云扶马来。
合辙合调,颇有气势,太行山的景色如在目前。第二联一幅剪影,助以云雾的动感,令人遐想。
 
丁蕴如,言仲远的妻子。《今是楼诗话》称她:“工于吟事,唱酬之乐,时人羡之”。
她的《雍梁入塾占示》:
读书习字说聪明,十载匆匆易长成。不解东坡居士意,何须愚鲁始公卿。
当时的人评论这首诗:“用意深婉,超越前人。”整首诗是大白话,好在用意的深刻良苦:时间易逝,十年岁月,匆匆而过,所以孩子要加紧教育。质疑了苏东坡的论调。当然,东坡的激愤之语是有所指的,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就正义难于伸张而说的。
 
汪雪芬,言有章,言仲远,言百药的母亲。有诗集《梅花馆集》。她的丈夫言家驹,北京附近的县令,治剧邑颇有才干。能诗,有诗集《桤叟诗存》,《梅花偕内作》:“一枝春忽到贫家,绝世风姿自足夸。嫁得孤山林处士,不须更聘海棠花。”她的婆婆左小莲亦能诗,有《餮霞楼轶稿》,集中《才调》一绝:“才调从来天付依,一枝画笔重江东。自嫌诗少幽燕气,直挂云帆趁北风。”《偶然》:“偶然得句费疑猜,恐被前人道过来。秋水为神玉为骨,更从何处著尘埃。”
她的《梅花》
数枝相对语能通,问我前身可许同。雪貌冰心有仙骨,几曾梦到赵师雄。
心爱之物,可赏,可语,可寄托情怀,述为小诗,玲珑可爱。末句反问,诗歌的精气为之一振。
言氏一族,夫妇好合,如鼓琴瑟,能不叫人心向往之?
 
宗氏家族
 
宗庭辅:字月锄,同治丁卯举人。
他的《兢渡竹枝词》
大湖田接小湖田,花带霞光柳带烟。到此橹枝都放缓,一齐分泊大堤边。
飘飘小旆荡斜晖,催令龙舟猎一回,旗帜乱颠划正急,浪花如雹打人衣。
兰桡缓缓下西庄,桅影参差下夕阳。十笏春波平如掌,有人临水试新妆。
写端午龙舟比赛,“大湖田接小湖田,花带霞光柳带烟”,佳句,常熟人读来分外亲切。语句直白流畅,饶有趣味,体现了竹枝词的特色
 
宗婉:钱仲联考证:宗婉生于嘉庆十五年(1810),宗德润女,早年携弟妹吟咏,后嫁萧某,早寡,教授里中女弟子为生。遇战乱,被子萧瓒救出于危城之中,奉养于山西。光绪九年癸未(1883)尚在世。诗风柔婉,喜以学问人诗。为词长于小令,风格工细。著有《梦湘楼诗稿》二卷、《梦湘楼词稿》二卷、《梦湘楼梓余草》一卷、《桐叶吟》一卷、《蔗根词》一卷等。其中《梦湘楼诗稿、词稿》与妹宗粲的《茧香馆吟草》等合刊为《湘茧合稿》。
她的《夏夜登小蓬莱阁同丽生二弟晋作》
近水花如梦,当窗树作屏。玉箫閒一弄,夜气忽吹醒。
衫薄萦香雾,鬟低坠素馨。隔墙谁笑语,扶月悄然听。
《春晓》
一帘红日晓光浮,帘外东风响玉钩。半掩画屏人未起,似闻鹦鹉唤梳头。
诗风平实,感情细腻,脂粉气浓郁。
 
宗汝成,字药锄,咸丰,同治间秀才。“精史地训诂之学,博极群书,锲而不舍”。太平天国战乱间,“被掳至皖赣三年,归后家无片瓦,遗诗多闵乱之作,盖少陵、同谷之遗也”。
他的〈哀尸吟〉
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但见红是血白是骨,不缺头即缺足。此何物?云是人民遭杀戮,呜呼!云是人民遭杀戮。谁无父子兄弟,谁无父母妻族。生者望生还,死者不能续,死者不能续,生者泪漱漱。呜呼!云是人民遭杀戮。
这是古诗苑中难得一见的白话诗,哀痛惨烈,感人至深。
他的《感事》:
花尽江南欲断肠,一天愁思正茫茫。流莺有恨春难驻,野水无言草自芳。从此满园人寂静,何堪故国话凄凉。多君若问兴衰事,敢怨东风整日狂。
 
宗子威(1874——1945),原名子仪,清末最后一届拔贡,宗汝成的儿子。先后任教北京师范学院,东北大学,湖南大学,桃李满天下,现代著名诗人。田翠竹的《晚晴楼忆语》中说:“先生(即宗子威)诗作,充满爱国之情,一唱三叹,余音绕梁,我每读一遍,即增加对先生的一分敬仰之忱。”柳亚子说:“子威先生,吾吴耆宿。”称赞他:“香岛遗珠余感慨,蓝田种玉岂彷徨“,先生任教的学校在湖南蓝田镇。著名诗人樊增祥写诗赞他:“万卷蟠胸富积储,三唐正路野言除。文章绮丽翱翔凤,心地灵通活泼鱼。七字冥搜经百炼,一珠探得弃其馀。寻常莫当诗钟打,忌用坊刊小说书”。
他的诗作,《即席诗韵奉柬》:
懒看北胜与南强,丁字沽头一水苍。诗品源流钟记室,食经滋味段文昌。座中落落谁宾主,眼底纷纷几霸王。鹰集不知归燕志,声名早擅旧文场。
饱学诗文,落笔自有高屋建瓴之势。
 
宗白华﹙1897—1986﹚常熟人,生于安庆,8岁后南京上小学。1916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他将意境称为中国古代画家诗人“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他的〈舟柏溪夏晚归棹〉
飚风天际来,绿压群峰暝。 云罅漏夕晖,光泻一川冷。 悠悠白鹭飞,淡淡孤霞迥。 系缆月华生,万象浴清影。
这是宗白华先生40年代写的五律。白鹭悠悠、孤霞淡淡,月华初生、万象澄澈,这是景,更确切地说,是作者治学与为人的境界。读先生的〈美学散步〉,全无一点啃理论著作的生涩枯寂,就像走进百花园,接受一次美的陶冶。中国现代四大美学家: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就文笔来说,宗白华的文字是最美的,他讲的艺术道理也是最实际的。
 
宗氏家族是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后裔,在常熟,一支在大义,一支在周行。当代著名戏剧家宗福先是宗子威的后人。文采风流,自有传承。